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

这是《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一课,在之前观摩赛课的时候,就觉得这节课的内容很多,要让学生进行充足的活动以及将活动手册一起处理好非常有难度。非常感谢邹老师展示的优质课,让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首先提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们了解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它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然后让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并且分布不均匀,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少。学生提出颜色深浅不一样,摸上去坑坑洼洼的代表着地势的起伏。初步猜测引起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降雨,风等等。

在了解了世界地形后聚焦到中国地形图,首先看整体,学生提出中国的地势为西高东低。然后老师提出五个地形为: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小组合作学习寻找中国的几大地形。并且观察这几大地形的特点。通过抽选小组同学上台圈画,其他小组补充的方式,基本上都能找到代表性地形。通过自主学习,看,摸,感受地形的特点,小组汇报交流,老师再进行总结,同学们对中国的地形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最后通过观察五张具有特色的地形图片,描述地形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学生知道部分地形特点,比如长白山天池,为四周是山峰,中间是湖泊,和盆地地形很相似,但这里应形容为“呈盆状”不是盆地,部分地形对于雅丹地貌的描述,由于展现的都是比较特色的局部图片,学生很容易说出形成原因是风蚀,但是对于地形的描述:多陡峭的小山,就很难形容出来。

整个课程满满当当,但是在衔接的过程中的一些过渡语,如何去捕捉学生话语中的一些信息进行引导还很欠缺,需要多多的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