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高效学习的密码》读书笔记4

同化学习策略

一、同化的定义

同化的基本意义是接纳、吸收和合并为自身的一部分。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最早用这个概念解释知识的学习。他认为,学习过程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亦即新旧挂念的同化过程。

从生物学角度看同化的定义是:食物进入体内后,其中一部分被吸收,而另一部分被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叫同化。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同化的定义是:知识进入大脑,借用一部分知识将其固定下来,即为同化。

二、影响同化的重要因素

1. 原有知识文稳定性与清晰性是影响同化的首要因素

2. 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相似关系是影响同化的关键(课辨别性)

3. 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

4. 异中见同的能力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是同化的本质

三、脑科学给同化学习带来的启发

大脑对任何出现的信息,其处理过程都是先将新的资料数据与大脑中现存的心理图进行比较,发现有哪些联系后,再把新的资料数据加入到现存的框架中去。因此,脑科学显示,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大脑按照近似比较来处理新信息与原有心理图之间的关系。这与同化学习中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是一样的。

如何培养同化学习策略

一、什么是原有知识固定点

原有知识固定点:能够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即能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的知识点。

原有知识固定点可以理解为一个锚,在新旧知识间牵线搭桥。

二、作为原有知识固定点的条件

原有知识的稳定性、清晰性、可辨别性、可利用性。

三、寻找学生大脑中是否存在原有知识固定点

原有知识固定点要从学习者大脑的信息中选取

1. 教师表征学生学习障碍点是同化的前提

如何表征学生的障碍点?

a. 教师要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是如何思维的,为什么能够解决问题,题目的已知条件能让人联想到什么。

b. 教师要呈现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出现了哪些障碍,学生大脑中的哪些信息跟当前题目的已知信息有联系。

c. 教师推动学生思考,使学生大脑中原有知识与当前问题情境的信息对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

2. 寻找学生大脑中原有知识讲授新知识、

集体教学中,教师在运用原有知识的过程中,重点是要保证所使用的原有知识是每个学生大脑中都存在的原有知识,这一点如果得到保证,就为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打下了基础,学生听课的过程就一定是轻松的、快乐的。

如何能知道学生大脑中的原有知识有什么?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首先教师需要在课下多与学生接触,通过闲聊、活动等了解学生的想法。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通过问答形式,了解学生对即将要学的主题知道些什么。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分享、展示、自测等形式,侧面了解授课过程中,学生是否通过教师的讲授和举例,很好的同化了新知识,也为下一节授课做好了准备。

3. 方法或成功经验必须借用学生大脑原有知识才能有效运用

教师自己总结出规律,让学生记住并运用,往往效果并不好。其原因是教师是借用自己大脑中的原有知识来总结规律,并不是学生大脑中的原有知识。学生大脑中的原有知识无法与之建立联系,往往是生搬硬套。

因此,只有推动学生主动利用原有知识进行总结运用,学生才能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为己所用。

不应该让学生盲目追求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想办法促进学生产生自己的学习方法,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上解决问题,自我顿悟的激励作用无比强大。

这句话我认同。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这里有一个疑惑:如何促进学生能够产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个问题涉及:学习是什么?学习方法是什么?如何促进?

学习是一个系统,包括情绪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自我管理。其中,思维和情绪是核心变量。

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表征,即思维的可视化,也是同化的过程,即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对接、融合。

学习方法就是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异中见同或同中见异的思维习惯。这仅仅是根据书中内容的理解加以复述,我还需要不断在教学中实践。

你可能感兴趣的:(《破解高效学习的密码》读书笔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