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3-D2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培养孩子成为社会人

2018-6-20周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中国古代将修身视为齐家、治国的基础,所以中国古代教育也可以说就是修身教育、做人教育,在幼儿阶段就是礼仪伦常的训练与德性的涵养。


以德养性的慈幼传统:

慈幼是人类的天性,自人类产生以来,努力更好地养育后代以延续家庭、氏族与国家的血脉就成为一种传统。《周礼》记载有“保六息,养万民”的思想。所谓六息: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慈幼排在“保六息”之首,可见对幼儿养育的重视。古人云:“凡生男女,自赤子以至长大,皆当承时教训,而教从母始,乳母之教,所系尤切。”

一个德行完美的乳母要求具有宽容、冷静、慈爱、智慧、温和、良善、谦恭、诚敬八种美德,还要谨言慎行;让有这种德行的乳母去做幼儿的老师,自然能在悉心的照料与陪伴中,施行身心合一的善道,使幼儿身健心慈。

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营养,更需要心灵上的营养,一个有德行的照顾者带给孩子的是全面的滋养与帮助。


注重礼仪伦常的童蒙教育:

在古代,德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各种礼仪伦常,由此礼仪伦常教育是童蒙教育的主要内容。伦常指人伦之常,即仁、义、礼、智、信五大常道。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古代蒙学教材《小学》《弟子规》均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作为纲目。

礼仪伦常教育是儿童品格涵养的要务,既不能轻视,也不能忽视,同时,教育的方法要适合孩子的性情。


注重生活与文化的常识教育

践行第一,学文第二;养育第一,学问第二;德行第一,才学第二;师品第一,教授第二。行、养、德、品是其教育核心。

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幼儿社会教育逐步由家庭走向社会。

陈鹤琴先生指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陈鹤琴先生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幼儿教育目的论,将社会作为“五指活动”计划(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活动)一个独立活动内容。

张宗麟先生倡导实施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指出“幼儿园各种活动都应倾向于社会性”,教育的灵魂在于“养成适合于某种社会生活的人民”,社会是幼儿教育的出发点。


幼教,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础,注重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注重幼儿全面的发展 !

你可能感兴趣的:(90-3-D2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培养孩子成为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