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伤疤是一辈子的痛。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这样一组海报:
一个孩子双手拿着一张试卷,整个人微微后缩,神情紧张,仔细看来,恐怕是因为卷子上面的分数。他身上刻着的,是父母对他说的话:“你脑子让猪吃了吗?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还有一个孩子玩耍时不小心弄碎了花瓶,他不安地低着头,只敢用眼睛偷偷瞥一眼,等待暴风雨的降临。果然,父母难听的话语,如狂风暴雨席卷而来:“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还有一个孩子刚刚跟小伙伴踢了一场有趣的球赛,谁料一到家,就被父母拎到一旁站着,嫌弃地说:“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吗?”
海报的制作人把这些话刻在了孩子的身上,就像伤疤一样。大概的是寓意这种伤害所带来的痛苦,是连时间都无法抹去的。
我记得自己少年时代也曾跟父母发生过一次很严重的冲突,心痛欲绝之下我哭着问父亲:“是不是我死了你才觉得安心?”当时父亲回了我这样一句话:“你要是想去死,我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这句话成了我和父亲之间难以抹平的鸿沟,多年之后每每想起想起这句话,我依然会泪湿眼眶。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说再难听的话孩子也终究会明白父母的心意,所以从来不去讲究措词,也不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也许父母觉得自己讲的话没什么要紧,可是,听在孩子耳朵里就成了贬低和羞辱自己的词汇,长期被父母语言羞辱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性格缺陷,让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具有暴力倾向。
《儿童沟通心理学》一书中曾说过:语言羞辱是正向沟通的大忌,因为父母对孩子说出羞辱性的语言时,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主导性动机、成就动机等所有机能给孩子带来光明前任的力量,都被父母无情摧毁了。
父母羞辱孩子最常用的语言有哪些?
1、 你怎么这么笨?
近几年来辅导孩子作业成了父母最感痛心疾首的事情,一聊起这个话题,上一秒的陌生人立刻可以变成感同身受的好朋友。可是细想一下,我们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又是用什么态度呢?
父母眼中很小的一个问题,到了孩子那却成了逾越不过去的山,讲了遍问他“会了吗?”看着孩子茫然的小眼神,忍住内心怒火再讲一遍,讲多了就忍不住难听话一串一串地往外蹦,所有难听话里,说得最多的可能就是“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就不会呢?”
如果列一个对孩子的禁语名单,这句话绝对可以放在榜首,可是,这句话不仅仅会伤害亲子关系,更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
有时候孩子的一些行为确实会让人觉得头疼,比如你刚给孩子买了没两天的新玩具,孩子却拿这个玩具跟别的小朋友交换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手工;你让孩子给粥里放糖,孩子却放了满满一勺子的盐......事情已经做了,此时说再多侮辱性的语言也于事无补。
父母需知道,再差劲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只不过看父母站在哪个角度来看孩子,是否具有一双发现孩子优势的眼睛。
当父母遇到孩子“笨”的时候,不妨先尝试着赞许孩子的优势,比如讲了很多遍的题孩子仍然不会做,可以先表扬孩子契而不舍的提问精神,然后再对孩子说出你的期许,告诉孩子希望他沿着自己告诉他的解题思路,去独自动脑寻求答案,最后再给予孩子正向的期待,让孩子相信他能够一点点进步的。
2、像你这样的孩子……
前几天逛街的时候在街边买果汁,旁边有个孩子闹着要喝西瓜汁,母亲一边掏钱给他买,一边又心有不甘心恨恨地说:“像你这样的孩子这么不听话,我要是多生几个我得少活几年”,孩子听了之后在旁边默默流起眼泪。
其实我们生活中类似这样的父母真不少,很多父母都在生气的时候说过“像你这样的孩子,我当初要是没生多好”,或者“我造了哪辈子孽生出你这样的孩子”诸如此类的话。
也许有的父母是因为生活的艰辛不自觉地这样说,也许有的人是秉承了原生家庭的痛,从小被父母烙上了这样的印迹,长大以后对待自己的孩子也延续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管怎样,对生来没有责任和罪过的孩子说这样的话,都是十分不公平的。
父母单纯地认为说话恶毒可以激发孩子令他们奋发图强,其实则是在毁灭孩子。这种话完全否决了孩子的价值存在,比别的话更能伤孩子的心,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在一个不受欢迎的家庭中成长,无法去信赖别人和接受别人的爱。
这类型的孩子大多自卑,不自信,不敢相信自己,决心容易动摇,自我保护意志太强烈,一旦被否定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严重者会出现自我封闭心理。
如果你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定要及时诚恳地向孩子道歉并寻求原谅,让孩子相信他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他在父母心里的地位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3、你懂什么!
孩子生来有强烈的好奇心,什么都想去问,什么都想去了解,经常会问出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有时候问得多了,恰逢父母心情不好,可能就会大发雷霆并斥责他们说“小孩子懂什么,一边去!”“你问这个干什么,说了你也不懂”“有这功夫不如好好学习”......
这种被父母无视的感觉会让孩子的自尊心深受打击,以至于以后再有好奇的事情,不会再问父母,也不愿意再去探究原因。而且孩子不会像大人一样很好地调节情绪,问问题受阻很容易让孩子联想到父母不爱自己,所以父母一定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用这样的语言来刺激孩子。
当孩子不停地问父母为什么时,父母一定要先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真正目的,有的孩子只是为了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有的孩子却是想借口寻求关注,想要跟父母进行沟通交流。
如果是前者,那么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和帮助孩子去寻求正确答案,千万不要敷衍或者斥责孩子,如果是后者,那么父母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多陪陪孩子,跟孩子多聊聊天。
4、我要是你,就不会这样……
父母之所以常常喜欢唠叨孩子,就是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给孩子指明道路,让孩子不要重蹈自己曾经有过的覆辙,所以经常会在孩子犯错之后对孩子说“我要是你我就不会这样”,可是这句话本身就包含了一种谴责的态度,父母其实是在谴责孩子的行为和想法。
孩子想要自己去尝试,只有亲自去经历才能懂得中间的过程有多么不容易,如果成功了会让他信心百倍更加努力,如果失败也会让他有一次深刻的经历。所以父母不要一味强调自己的想法,要懂得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见,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强加给孩子,鼓励孩子多去尝试。
此时父母其实完全可以换种方式来说,比如“如果是妈妈来做这件事的话,妈妈可能会这样做”或者“妈妈觉得这样的方法还不错”,这样孩子一定更好接受一些。
诗人安琪洛曾谈到:“言辞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肉眼所不能见的生命领域。我们虽看不见言辞,它们却成为一种能量,充满在房间、家庭、环境和我们心里。”
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请停止羞辱性的沟通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