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的课上,总是大量鲜活的实例,不仅吸引眼球,耳目一新,这实例背后的理论支撑会深深的刻印在听者的脑子里,一个事情,现象,从宏观到微观,从纵向到横向的解读,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日后我们自己做案例,进行理论解释的时候,不得不说这些解释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不仅倾囊相授理论实践,还教会我们讲课的方法技巧,例子力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课程虽结束,李老师讲的内容依然响彻耳边。
这不,对于作为母亲的女人和作为女人的母亲,就从动力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别作了解释。
你能听得出哪些是理论,哪些是知识吗?
看一个孩子,就要看她的母亲。只要看到母亲,就能见到孩子。看和见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横向和纵向的关系。
有的人看到树叶动,就能见到风。只是看到树叶动,对风的存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对于一个现象背后的本质理解,就是见地。
同样,看一个母亲如何,也可以通过看她的孩子来实现。
现在我们国家很重视教育,家庭教育在立法。家庭教育法要实施的话,家庭重要还是教育重要呢?区分的目的是要扩大一个人的视野,让他想原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你可能说了一辈子眼睛,牙齿。你可能从来没想过眼就是眼,睛是睛,牙是牙,齿是齿,是两回事儿。
陪是陪,伴是伴。陪是物理层面的,伴是心理层面的。没有陪,不一定成不了伴儿。有的家长整天陪,却不能成为伴儿。
这个问题我的感触是很深的。我的孩子每天就在我身边,但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忙于加班,早出晚归,没有过问过她的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周末陪陪,心也不在孩子身上,何谈伴呢?
到了三年级,我稍有点空闲,和孩子一起面对她的学习,了解她的困惑,孩子的成绩马上就提高了一些。应该说,有了陪,也做到了伴。
最近我又醉心于自我提升,娃不得不放养了。回到没陪没伴,好在习惯成自然,不必像低年级那么的依赖家长了。
亲是亲,近是近。血缘上很亲的人,不见得和你关系很近。生活上和你很近的人,不见得血缘和你很亲。
确实是的,有的人和父母关系不好,但不排除她又很亲近的闺蜜。人和人的关系在于相处,血缘不是关系亲近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家庭教育,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让她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完全处于讲课的需要,把家庭和教育分开了。
家庭和教育哪个重要呢?
教育早就立法了。现在拿出来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把教育放在第二。
孩子的教育是父亲的责任,还是母亲的责任?讲课过程中,提出问题特别重要,利用提问的方式,让受众来回答,把对方催眠,是一种引导。
孩子教育是爸爸还是妈妈的责任?只要有家长这么回答,就上了我的套儿了。
共同责任=都不负责人 全=无
假若发生了一个凶杀案,一个警察说没有犯罪嫌疑人,另一个说,有,所有人都是犯罪嫌疑人。等于没有犯罪嫌疑人。
考试有老师说不划重点,有老师说划重点,所有学过的都是重点。和没有重点是一回儿事儿。
当一个听众或者夫妻说共同责任的时候,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夫妻两个人都不负责任。台下的听众耳朵都竖起来了。
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做出改变,才能成为心理服务的对象。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没法帮助你。
讲课很大程度是为了哗众取宠。
家庭教育100%是母亲的责任,你能接受吗?就是唤起注意。
父亲做好两件事 一是好好赚钱,二是好好爱孩子妈妈。经济是基础。
推出一个普遍被社会认可的公理。
家是一种带有情,带有暖的地方。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家,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才能爱孩子。
孩子才能爱温暖的家,家中的爸爸妈妈。这个家就是有爱的流动,像河水一样流动的,活的。
茅草房,无论多么好,如果两年没人住,就会漏雨。如果房子很破,有人住着,就不漏雨。
什么样的家是活的,有人气,才是活的。
关于人气儿,气场,在一个人面前能感受到压力。不是科学判断的对象,无法用科学解释。
可以打个比方,拿着仪器到墓地,检测不出鬼来,但一到那个墓地,就感觉头皮发麻,阴森森的。鬼是你心中的一个印象,不是实体的存在,也是存在。
胆量是什么?不敢,害怕,胆子小。
妈妈们谁敢到坟地里去睡一晚上?一晚上给500,嫌少1000也行。谁都不去,胆子小。
假若今天把孩子绑架了,让他妈妈去坟地睡一晚上,否则立马撕票。她立马跑过去了。这就叫爱,我们要把爱这个字引出来。
一个孩子为什么出了问题?所有孩子的问题,都离不开爸爸妈妈的爱不够。
所有孩子出了问题都离不开爸爸妈妈对他的爱不够,也可能是爱的不恰当。
爱是实实在在的付出,是奉献,是一种不顾一切的献身,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当孩子出了问题,父母该吃吃,该睡睡,那不是爱。
动力学分析的时候,不但从理论上能站住脚,门诊上也可以的。
门诊上的问题儿童,要么父亲爱孩子,母亲爱孩子,两个人却不相爱。要么两口子都不爱孩子。夫妻相爱的情况,孩子出问题的几率很小。即便出现,相对比较轻,好修复。
孩子从妈妈注视的目光里,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妈妈的微笑,在孩子的内心当中,会建立一种叫做信念的东西。越挫越勇还是越错越熊,能让你冲上去的,一定是信念。
母乳喂养的性价比是什么?只是比奶粉营养吗?母乳喂养的价值,就是母子互动,是人和人互动最初的原型。
一个孩子吃奶和成年人吃饭的不同?
成人为了填饱肚子,孩子吃奶最重要的是,孩子通过和乳房的互动,学会和一个人的互动,进一步学会和外人互动。孩子和乳房的关系,就成了和一切关系的原型。
现实中,妈妈们都能做到给孩子喂奶。但能不能做到和孩子的良好互动?
知识分子中调查,当孩子吃奶的时候,竟然有40%的母亲,哺乳的时候妈妈在看手机,看电视,和别人说话。反正妈妈不会看孩子的眼睛。孩子会觉得,我连个手机都不如,何来存在感呢?
由此得出很重要的结论,叫做责任。为什么这个孩子没有责任呢?唤起听众的注意,然后给自己和他人一些反思。孩子的需要能得到即使的满足,就是母亲的共情能力。
她妈就不是一个负责人的人,她妈都做不到一心一意
动力学上说,有的孩子一哭,母亲就给她喂奶,尿了就给她换尿布,孩子的需要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为什么有的母亲做不到呢?
一个母亲这种共情能力,回应显得多么重要。
一个好的妈妈在给一个健康的孩子喂奶。孩子吃奶的动作,嘴里吃着,手里玩着,另一只手摸着妈妈。有吃的,有玩的,有人陪着我玩的,你说厉害不厉害。
一拉了有人给我换尿布,一饿了就有吃的,就会产生一种全能感,非常的了不起,生理自我没有建立起来,分不清我和外部是两回事儿的时候,就会觉得我多么厉害。人最重要的生命要做的关键是事情就是要产生这种全能感。我就是天,天就是老子。这是他将来自信,健康的自恋和安全感的基础。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产生这种全能感。
孩子一出生,妈妈怎么对待他,孩子就会怎么对待自己。妈妈对我好,我就变成好孩子。不好,我就变成不好的孩子。孩子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模仿。
9周的孩子,你每次见到他笑,她就会对你笑,就已经学会模仿了。
人要先内化,再外化。母子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一旦形成良性的互动,底层代码就形成了。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互动是怎么形成的呢?关键就是对视。
今天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到网上去搜彼此对视三分钟的视频,深入的体会一下感受。
对视的好处,蕴含了太丰富的内容。
孩子出生之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被母亲眼睛盯着,凝视。让孩子知道母亲的眼中有她。四目相对,让孩子知道我们两个同在,会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中的底层代码,就有存在感。
我一闭眼睛,内心的世界是鲜活的。Xxx,正在听我讲课,xxx忙他的去了。内心是鲜活的,
外部世界会在我的内心当中有一个投影,叫视觉后相。
但没有从小被注视的孩子,不知道我是谁。这种孩子比没有全能感的孩子更可怜,这种孩子一闭眼,内心发慌。就怕离开人,离开现实的存在。
为了刷存在感,会怎么样呢?
就像我们到了一个空旷的原野当中,一个人没有,害怕,可能会喊两嗓子,听听回音,证明他的存在。就会表现出严重的和伦理和社会违背的行为,
比如说自杀,飙车,实现别人对他的关注,对别人的控制,都是动力学理论给大家的解释。
理论修养的深厚层度程度,决定了一个现象解释的深度。这就是一个理论能否发挥的作用。
2014年李老师和一群家长写了《三个人改变孩子一生》是一些日记的回复,这个方法值得大家去试一试。
描述了两种母亲,作为母亲的女人,作为女人的母亲。哪种母亲能把孩子养育好?
作为女人的母亲,首先是个女人,其次是个母亲,能把孩子养育好。
这是作为一个老师,人为构建出来的。目的是唤醒对方的注意,让对方从另外的维度来思考一个问题,看你的理论如何进一步构建。
提出一个问题,母亲是不是女人?不是一回儿事儿。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心理学爱的反义词是漠视。爱的同义词才是恨。因为爱,又爱不成,才成为恨。一个女人20年后还恨初恋,说明她还深深的爱着他。
爱之愈切,恨之弥深。
母亲不见得是女人,女人不见得是母亲。认为做的构建。例子都是文学化,故事化的,不是真实的发生。
父亲一进门,说我儿子很优秀。但怎么不知道害羞呢?17岁的儿子,洗澡后不穿衣服坐到看电视的妈妈旁边,问:演什么,演什么?妈妈捂脸,爹赶紧拿浴巾,给他推回卧室。
因为你们家没有女人 你是妈妈而已。让保姆小姑娘晚上也在家里看电视,儿子就不敢肆无忌惮了,洗完澡穿着衣服出来,因为家里进去女人了。
孩子到了青春期了,你儿子穿上你给他洗的内裤,脸红都不脸红,你看看在你儿子的内心,你是母亲还是女人?讲课的时候就是东拉西扯,就是联系和联想的能力。
再进一步的深入,作为母亲的女人和作为女人的母亲是性质上的区分。那么怎么在程度上区分呢?
例如:一个孩子跟着妈妈来听李老师的课,他听不懂就从后面跑到前面,爬到讲台上来。但讲台很高,孩子害怕,就妈呀妈呀的叫。
100分母亲,0分母亲,60分母亲都是怎么做的呢?哪个能把孩子养育好?
录像表明,100分的妈妈,非常惊恐的跑过来,一边嘴里喊着:怎么了怎么了?把孩子从桌子上抱下来。替代等于剥夺,孩子啥也没有学到。
心理的成长注定要在挫折中前行。没有挫折,就没有成长。
你知道当年怎么断奶的吗?你妈妈看到你能吃辅食了,就硬生生的给你断奶。正因为你妈妈断奶,你才能吃其他美食。可能不断抽烟,因为口唇没有满足。
0分的妈妈,打出一套组合拳,先指责,再讽刺,再挖苦
各种责备,不管,埋怨孩子,
教你老实老实,就不老实。指责
你看下不来了吧?讽刺
你的本事呢?你平常对妈妈的本事呢?挖苦,孩子啥都没有学会,安全感还被打掉了
60分的妈妈
一看孩子很安全,只是孩子害怕而已。淡定的说:孩子别怕啊,没事儿。
平静的过来,把手递给孩子,孩子的腿不哆嗦了。妈妈面带微笑的说:你这熊孩子,这么高你怎么爬上去的呢?暗含着对孩子的赞扬,夸奖孩子的能力。
妈妈一侧身,孩子自己下来了。发现也没有多难,自己上去下来就学会了。
作为母亲的女人和作为女人的母亲,区别在哪儿?
最重要的东西,只要妈妈是情绪稳定的,笨点也没有关系。
但是情绪化的,自己都稳定不了。情绪横着看,主要来自于认知。一个人不是对事件所困扰,而是对事件的看法所困扰。纵向看,情绪是失控的欲望。
一个女人怎么会情绪不稳定呢?一个最好的家是爸爸爱妈妈。
把珍珠串起来,给听众呈现的是项链儿。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讲,这么讲师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