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据不说话,无价值不留人 ——读《叶闻:字节跳动炸过人才发展中心后还会炸哪个部门?》有感

这文章,应该放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不容易被打扰。一直以来,阅读的时候喜欢一字一句的来,所以很慢,前前后后至少花了3个小时的时间,才终于读完了这篇文章,很长,长到看完后面的,前面的基本忘了,如果不是随手记录了一点,可能真的什么也不剩下了,脑子有点乱乱的。

回想一下7月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被撤,当时自己是什么感觉呢?意外决策和执行的速度,却没有惊讶。是呀,当职能部门不能解决问题,不能提供赋能力量,反而带来很多琐碎影响运转效率甚至带来麻烦的时候,存在又有什么价值呢?

从业这么多年,已经很明白,有业绩才有底气。所以不管在哪,销售团队总是声音最大的,而销冠的声音尤其。其实,换到所有的部门,或者说到个人,都是一样的。有价值,才有存在的价值。而怎样一直有价值,可能就在于个人或者团队的内部驱动力吧。自己没想法,得过且过,所以活该被湮没。自己有想法,去学,去做,才把得住机会去成长,去站的更高。当然,这与团队负责人的领头作用也是很关键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目标,有经验,有方法,知道努力的方向在哪,知道怎么把目标变成现实。我一直很适应在工作中接受量化的目标,也喜欢在生活中给自己做好量化的规划,对团队中的小伙伴也是一样,明明白白的告诉你结果要在哪,过程自己来。不懂没关系,被领头人带着,做着做着自然就懂了。

已经忘了是看到前面哪个内容时留下的记录了:“营销和广告是宣传引子,留住客户的是服务”、“戏台子已经搭好,成果靠唱戏的了”、“平台、宣传是戏台子,服务过程是唱戏的”。如今,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候,有吆喝才有买卖,吆喝的越多,知道的人越多,凑趣的人也才越多,但终究,能把人给留下来的,依旧是货真价实的东西,效果,结果,或者服务。

成本意识一直是被重点强调的。以前没有人才成本的意识,后面才发现人真真是费钱的,算上时间就更费了,不管是招人,还是培养人。也不怪,不管是公司,还是人,都喜欢重点发展有潜力的人,重点布局高产出的岗位,虽然,除了老板,团队离了谁都能转,但毕竟有些风险太高,成本太高。“很少有CHO能够将人力资源与真正的商业需求结合起来,他们不了解关键决策如何制定,分析不出员工或整个组织为何没能达成既定的业绩目标。”在看文章的时候,随手就把这句话摘出来了,可能是太认同了吧,虽然它所表达的和我所认同的可能不在一条线上。从年中定编定岗、团队有异动开始,部门成员就一直在招,虽然因为需求的变化以及招聘流程的因素,来来回回折腾耽误了一些时间,可看着简历的时候,常常能感觉到,小伙伴对岗位的理解是不是跟需求不在一个思路上?美工跟设计是不一样的,编辑跟文案是不一样的,而策划跟运营又是不一样的,尤其对岗位候选人有高要求时,那就更不一样了……以至于每次签代招结算清单的时候,都好想说一句:能不签吗?这个钱我不想认啊!……

我是从什么时候起有了想调岗的心思的呢?貌似是前两年换了行业的时候。换了行,微调了岗,关注点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换了行,又沾了点业务边的时候。可能这个就是人家说的“屁股决定脑袋”吧!可终究,从试错成本和生活压力出发,除非没有更好的选择,否则也不会轻易丢掉累积这么多年的经验,虽然曾经并没正视这个经验。一直很好奇,那些有轮岗制度的大公司,他们是怎么运转的,又给内部运转带来了哪些好处。应该是有好处的吧,隔行如隔山,于个人,是多重能力的培养锻炼,于团队,也更能引起共鸣,磨合默契。

慢悠悠的,又是2个多小时的时间。写完,脑子更空了。以前每年写几篇生活杂记,后面慢慢的也不写了,今年被要求着,倒是写了好几篇的不算杂记的杂记。感觉说不上好,写完看看的时候,却像是一种复盘,对工作的,对自己的。商业机会分析能力、大客户管理能力、快速决策能力、新项目拓展能力以及下属培养能力,文章说这几个是顶厉害的技能,心里记不住的时候,笔先记着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数据不说话,无价值不留人 ——读《叶闻:字节跳动炸过人才发展中心后还会炸哪个部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