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罗马文化系列之《伊利亚特》系列7:跟荷马学三招创作绝技
文/杜豆豆
英雄的故事,传唱了千年。荷马的名字,也因这些英雄而不朽。
每一个读过荷马史诗的人,仿佛都能从中汲取到无穷的养分。且不说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家,靠荷马史诗的灵感,写出了无数的经典。就连曾是小商人的施里曼,都能被荷马史诗那些传神生动的描写生出狂热,愣是挖出了特洛伊满城的财宝,成了考古界的一大传奇。
这种神奇的荷马效应是如何做到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伊利亚特》的创作手法,看看荷马的神作是如何被写出来的。
1
先来说说第一招:主题的表现。
《伊利亚特》全诗共15,693行,中文译本约67万字。它于公元前9世纪左右著成,前后经过了近千年的整理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定本。它对后世的影响更是巨大无比,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史诗,悲剧文学的鼻祖,众多世界经典效仿的摹本。
但是,如果我们转回头看它的情节,其实并不复杂。阿喀琉斯不满阿伽门农所为、愤而退出战场——赫克托尔杀死阿喀琉斯的好友、阿喀琉斯愤而为好友复仇——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决战、愤怒因爱的葬礼而消解。写来写去,无非就是战争中一个人的愤怒而已,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我们说,一部作品能够成为经典,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还是作品的思想性。能够让《伊利亚特》如此声名卓著的最根本原因,是荷马在书中体现出的“英雄”主题。
那么荷马是如何在史诗中去表现这一主题的呢?
以天神参与的人类战争,来凸显主题、表达价值观——歌颂多舛命运下无畏的英雄胆量。
神的家族和人类相似。有最高神宙斯,有天后赫拉,他们有自己的儿女子孙。宙斯是最高权威,他地位的获取是凭个人的神力取得的,没哪个神可以和他抗衡。所以,他可以粗暴地对待其他神,完全一副家长的严厉面孔。
神是不死且有神力的。因为没有死亡的威胁,神就比凡人少了很多限制,更为自由散漫,无拘无束。同时,他们也能够轻易拥有人类向往但却没有的东西,并按照自己的喜好送给凡人。
神随时都在出现。有想法,神会马上下界找到特定的凡人,把他们的旨意传达到。凡人要找神,也简单,一祈祷神就听得见。
2
在《伊利亚特》中,荷马很巧妙地让神参与了所有的战争过程,反衬出了英雄的伟大。
没什么解释不了的,苦难也好、喜乐也罢,都是神的旨意。
希腊联军生了瘟疫,是因为阿伽门农不归还老祭司的女儿,太阳神阿波罗听到了老祭司的祈祷,给 希腊人降了灾。
阿伽门农抢夺阿喀琉斯的女俘,阿喀琉斯怒火中天,本想一剑结果了阿伽门农,可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现身阻止了他。
阿喀琉斯压不下这口气,他的祷告和哭诉能使身为女神的母亲忒提斯从海底升起,预言了他早逝的命运,还帮他去天上求宙斯帮忙。
宙斯答应了忒提斯,但又顾及天后赫拉的情绪,想了个两全之策,来干预战争的进行。
帕特罗克洛斯能在战场上斩敌无数,除了自身的战斗力,还有神的暗中相助力,他被赫克托尔杀死,也是因为阿波罗透露了他的底细。
即便是赫克托尔的死,也不全是阿喀琉斯一人之力,还有雅典娜的诡计。
神制造了人类战争的种种波折,但人还受到另一种力量的制约——人是会死的,生命是有限的。
你可以向神祈祷、敬献祭品得到帮助,但是你却无法摆脱最终的死亡,这一点,连神都帮不了你。
但也正是这一局限性,让英雄和普通人有了区别的空间。
肉体的死亡既然逃不了,那可不可以让灵魂不朽呢?
于是,英雄向命运发出了挑战。苦难难以逃避,死亡无法摆脱,但是我不怕,我尽我最大的力量去实现我的价值。
冲破自身局限,成了神一样的人,这就是英雄。
这就是荷马的第一招神来之笔:以神衬人,表达主题。
2
再来说说第二招:结构的设计。
虽然《伊利亚特》写得是十年的战争,但它将描写集中在了第十年的51天战况。它的主线相当鲜明,就是开篇第一句“阿喀琉斯的愤怒”。之后,所有的人物、事件都是围绕这一条主线顺序延展开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中间的起承转合。
先说起因,阿喀琉斯的第一次愤怒,是因为和阿伽门农的矛盾,后果是阿喀琉斯退出战场。
承接下来的发展是,阿喀琉斯让母亲求助宙斯教训阿伽门农,导致了希腊人的连连战败,阿伽门农意识到了阿喀琉斯的在重要,放下姿态求和解,遭到了阿喀琉斯的拒绝。
转变是,好友帕特罗克洛斯为鼓舞不停败退的希腊军队士气,冒死上了战场,结果被赫克托尔所杀,引起阿喀琉斯的第二次愤怒,誓死要为好友报仇雪恨,并主动接受了和阿伽门农的和解。披挂上阵,杀死了赫克托尔,羞辱了赫克托尔的遗体,并为好友帕特罗克洛斯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最后的大结局是,阿喀琉斯在神喻的劝导下,将赫克托尔的遗体体面地还给了特洛伊老国王。特洛伊全城在赫克托尔的盛大葬礼上哀悼。愤怒在哀乐中消融。
再一个,是《伊利亚特》有层次的叙述。
全书24卷,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层次相当清晰,而且层层递进。
1到9卷写的是第一次愤怒的起因和发展,10-19卷写的是再次愤怒引起的变化,20到24卷则是最后的决斗和愤怒的结束。
每一部分场景的设计,荷马都穿插了神的做法、人的做法,还有诗人的表述,有详有略。
因为是用于吟唱的史诗,荷马在叙事时,采用了表演式的叙述方式。这样,整个史诗会有种独特的画面感,既象是诗人一环套一环地在讲述故事,又像是一幕接一幕的戏剧表演,栩栩如生,仿佛在眼前。
3
最后一招听好喽:荷马家独门技法。那就是来回重复的套话和荷马式比喻。
荷马创作这部史诗,是根据民间收集的素材整理而成的,但并不是文字,而是口头文学。口头文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很多重复,因为这样诗人好记,听众也印象深刻。
比如有固定的修饰词,“捷足的阿喀琉斯”、“头戴闪亮铜盔的赫克托尔”、“闪眼女神雅典娜”、“白臂女神赫拉”、“人间王阿伽门农”。
还有用大段的程式化套话,一再渲染某种特征。
在《伊利亚特》中,英雄都是“神样”的,是“英俊”、“魁梧”的。生活中,他们随时可以摆开宴席,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说着“长了翅膀的话语”,躺下则进入“香甜的睡眠”。上了战场,他们全身披甲,跳上战车,冲上阵地,先是骂阵,然后举枪刺杀数个战将,追杀敌军,混战一团,接着自己负伤,求神护佑,神听到祷告,为他们注入新的力量,他们重新站起,继续英勇无畏地战斗,追杀对方首领。最后,尸横遍野,两军伤亡惨重,天神上场,借着神的帮助,他们救出伤亡的战友。
荷马式比喻的写作手法极具情趣,这样的例子,在《伊利亚特》中俯拾皆是。
比如,有用动物的动作或者自然景观等做比喻的。第2卷,阿伽门农召开大会时,描写集会的场面。荷马这么写道:“在他们身后,紧跟着熙熙攘攘的兵勇,像大群的花蜂,一股接着一股,没完没了地冲出涌出空心的石窟,抱成一个个圈团,飞访着春天的花丛,四处游移漫舞,成群结队。就像这样,来自不同部族的战士涌出营棚和海船,一队接着一队,行进在宽阔的滩沿,走向集会的地点。”
有侧面比喻的。第3卷,表现海伦的美,荷马并没有直接写她的美貌,而是通过特洛伊长老的议论来进行侧面的烘托。“好一位标致的美人!难怪,为了她,特罗尔一人和胫甲坚固的阿开亚人经年奋战,含辛茹苦——谁能责备他们呢?她的长相就像不死的女神,简直像极了!”
还有,用一个具体场景形容的。第22卷,阿喀琉斯追赶赫克托尔。“像山地里的一只鹰隼,天底下飞得最快的羽鸟,舒展翅膀,追捕一只野鸽,后者吓得嗦嗦发抖,从它下面溜跑;飞鹰紧紧追随,尖声嘶叫,一次次地冲扑,心急火燎,非欲捕获——就像这样,阿喀琉斯挟着狂烈,对着赫克托尔猛扑。”
另外,做为流传几千年的长诗,《伊利亚特》的诗歌音律应当也是很有讲究的,只可惜我没有希腊文功底,靠译本也品不出其中韵味,所以只好省略不讲了。
4
荷马的创作锦囊,我也就尽自己的所知,总结了这么三点,希望能让你觉得有用。
那么多大名鼎鼎的作家,读了荷马史诗,生出了奇思妙想,写出了同样不朽的经典名著。
不能不说,荷马简直就是一位“明星作家”制造大师。
也期待你,能够借着我浅显的讲解,好好去品读原著。没准儿哪天,你也能借着荷马启发的灵感,写出一部不朽之作呢?
(本文结束)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点赞和关注我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谢谢!
作者简介: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语、计算机、美学和心理学专业。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