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说“学历不重要”的人,后来都从事了什么工作?

又是一年高考季,面对全国900多万学子踏上独木桥,实现“鲤鱼跳龙门”的盛况,对于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讨论再度成为热议话题。

对于中国千万高考学子和后继依然庞大的备考学生来说,通过高考这个相对公平和切实可行的方式来实现跨越平凡,走向成功的渠道来说,高考依然有它的魅力所在,而那些当年声称“学历不重要”的人,后来都从事了什么工作?现在过得还好吗?

去年,乌镇互联网大会流出的“大佬饭局图”上,加起来身家上千亿的老板们大学毕业坐标图,也再次引起高度关注。

有媒体梳理了饭局上每一位大佬的学历后发现。

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也再次应证学历加持的重要性。

百度李彦宏,北京大学毕业,纽约州立大学硕士;

腾讯马化腾,深圳大学毕业;

阿里巴巴马云,杭州师范大学毕业;

新浪王志东,北京大学毕业;

今日头条张一鸣,南开大学毕业;

京东刘强东,中国人民大学毕业;

网易丁磊,电子科技大学毕业;

搜狐张朝阳:清华大学毕业,麻省理工博士;

美团王兴,清华大学毕业;

小米雷军,武汉大学毕业;

知乎周源,成都理工大学毕业,东南大学硕士;

盛大陈天桥,复旦大学毕业;

这些企业都是国内最顶尖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而决定他们能够持续引领行业,并且屹立不倒的当然是诸如眼界、创新、营销、资源整合,等等。但是,掌舵人的智慧与学识则是助推企业更长久发展的动力。

尽管有人鄙视马云毕业的杭州师范大学是非重点,非名校,但是不要忘了,马云创业成功的背后人脉资源却是很多人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加上学历加持,自然就会有更大的光环。

想起身边一个师兄,当初在郑州本地媒体工作五年后,想去北京发展,然后在熟人介绍下应聘人民日报。但是,人民日报所有招聘人员均要求211和985大学毕业,而且最低学历是研究生。

这位师兄在各方面条件和能力具备的情况下,就因为学历本科而未被录取。

当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种学历在应聘大公司时,最终被刷下来后,他们才明白学历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他会在很多条通往罗马的道路上成为你的绊脚石。

应聘次数多了之后,你就会明白,能够顺利高分通过考试,其实也是一种能力。

以前央视有条微博说有7成网友赞成数学退出高考,下面一片叫好声。一个朋友淡淡回了一句:“数学就是用来把这7成人筛出去的。”

这句话我永远记得,所有被千夫所指的困难,就是用来淘汰掉懦夫,仅此而已。

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招聘211和985大学毕业生或者硕士和博士,这就形成一种“马太效应”,强者越强。

有人说,能力比学历重要。

这话没有错,然而多数情况下,没有学历,你连展示能力的机会都没有。

而那些所谓的小学毕业就当老板管理很多大学生,初中没毕业就开公司年赚数百上千万的故事,的确存在,但这仅仅只是小概率事件,而那些具有高学历的创业成功的老板却是大概率事件。

心理学上有一种“酸葡萄心理”,即把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行为称之为“酸葡萄心理”。

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这类行为。如:考学失败,说本来就没想上。

当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为了保护自己的价值不受外界威胁,维护心理的平衡,当事人会强调自己既得的利益,淡化原来目标的结果,以减轻失望和痛苦。这种伴随“酸葡萄心理”而生的心理反应又被称为“甜柠檬心理”。

就像狐狸找不到可口的食物,却找到一只酸柠檬,于是自我安慰道:“这柠檬正合我的口味,我就喜欢吃酸的”。例如,考试失利,就说早工作早挣钱,真考上了经济上就亏大了。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都是在个体遭受挫折,无法达到目标,不能满足愿望,为减轻痛苦和紧张,保护自尊而采取的心理防御作用,为自己找理由辩护,自圆其说。

于是,我们会看到,几乎每个人都会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只不过一种是真的,一种是假的。然而很多想吃葡萄又因为种种原因吃不到葡萄的人,却很难分辨清楚。

第一种真,是那些真正拥有高学历的社会精英,他们已经吃到了葡萄,知道葡萄其实是甜的,但是为了保留自己吃葡萄的权利,又不愿意其他人吃到为数不多的甜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第二种假,是那些没有高学历的社会底层人士,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吃到葡萄,也听说葡萄是甜的,但为了保留自己仅存的少的可怜的自尊,又不愿意让其他人看到自己的不甘心,也说葡萄是酸的。

这就直接导致了最直接的显性结果:处于中间阶段,本来跳一跳也可以吃到葡萄的那群中间夹层的人,以为葡萄是酸的,就轻易放弃了跳一跳,然后也不打算吃葡萄了。

吃到葡萄的人继续吃着更多更甜的葡萄,吃不到葡萄的人只能永远羡慕,本来有能力吃到的人也在社会精英编织的童话中沦为那只狐狸。

反智主义的盛行,往往会蒙蔽了那些本来想要努力一把够到甜葡萄的人,最终害了他们,也堵塞了他们向上攀登的的阶梯。

那些说“学历不重要”的人,后来一部分就成为了真正的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社会精英,他们就从事着更多最顶端的工作,如“大佬饭局图”上那些真正的“大佬们”。

还有一部分就从事着被迫的谋生工作,就算机会来敲你的门的时候,你打开门连迎接他的资本都没有,这个机会也就转身离你而去。

机会从来都不会消失,只是成为了比你更厉害之人能够唾手可得的成功跳板罢了。

处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在没有高学历的背景下,真的是无法接触到先进的思想熏陶,那么创业就是空中楼阁。更别提如今如BAT一样的互联网巨头给予创业者的巨大压力和垄断,会让创业寸步难行或者瞬间倒闭。

因为学历限制,在面对更多更好的面试机会和高薪工作时,面试官一句“非211和985高校的面试者就不用排队了。”瞬间秒杀那些低学历和有能力的低学历者。

这其实比招聘时拒绝35岁以上求职者更残酷!

在回答“考大学究竟是选专业、学校还是城市”的千古话题时,很多过来人和专家给出的指导意见是城市>学校>专业。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一篇《我为什么放弃了985的兰州大学,而选择上海大学? 》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原因。

你选择的大学和随之而生的学历,并不是只贴在你身上四年的标签。这个标签也许会伴随你一生,你选择的是朋友、是圈层、甚至是合作伙伴。

圈层这个东西对于处于财富顶尖的富人来说,具有超额的价值,但是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普通人。

我身边有个朋友,第一次大学读了三线城市的某师范专业的二本专业,如果没有意外,多年后他会在当地的一所学校教书,干着千篇一律的工作,找个同学结婚,平淡过完一生。

但他没有,他选择复读。第二年考上了陕西的某重点大学,在学校里,参加了各种兼职、实习和锻炼,让他积累了人脉,而这些朋友、师兄在它走上独自创办教育创业之后,成了他的合作伙伴、成为他成功的动力和源泉。

某品牌有一句广告语: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说平凡难能可贵。

翻译过来就是,你过得很稳定,就是稳定的穷着。

那些说“学历不重要”的人,要么是拿着高学历的“骗子”,要么是没有学历的“自欺欺人”者,而如果你想要改变自身命运,就不要相信这样的骗局,努力的去考一个高学历,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

韩国电影《熔炉》中有一句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不要在暮年后留下一声叹息:最痛苦的事不是我失败了,而是我本可以。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说“学历不重要”的人,后来都从事了什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