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利波特再次出现荧屏,我们现在的情感是如何呢,一句“欢迎回家”代表了多少人的青春回忆,今年也是哈利波特系列进入中国的二十周年,就在昨日,魔法世界官方微博正式开博啦!
如果说每一个小说的诞生总是会充满偶然性,那么罗琳就是命中注定了一般。1989年,罗琳因着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在车窗外对她微笑,哈利波特由此诞生。
在这部电影中大多数人关注的仅仅是哈利,身为主角,凝聚了千万人的目光,而对于其他角色,我们只是给予最基本的尊重。
斯内普,消瘦的体型,头发平直,眼睛给人冷漠、深不可测的感觉。不可否认,每一个第一眼看到他的人都会自动划入不可与之深交的行列。但我们要明白,所有隐蔽的爱,都在暗潮澎湃。
01
隐藏身份,化为“细作”
《哈利波特》全系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剧情的紧张刺激,还有斯内普“别样”的性格。就像J.K.罗琳也不会想到当时的哈利波特将会成为风靡至今的明星典范一样。
全剧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所有人都误解了他,这让我想到了《隐秘而伟大》中元流焕为了自己的国家,不惜装扮成为一个傻小子,同样在别人的误解中生活。就像元流焕所说:“我们不知道什么叫恐惧与残忍,那就是我们唯一的生存方式。”斯内普也生活在自己不得不选的方式中。
我们总是在感慨他为什么要时时刻刻隐藏自己,一直到自己生命的结束。但我们却没有注意到这便是他一生的作风——追求强大,隐蔽自己,完成使命。他不需要其他所有人的理解,只要有那几人也就足够了。
正所谓“即便所有人不懂你,请记住我们站在你身后”。斯内普没有孤独,只有面对未来的坚定。
生而为人,活于目标,隐藏身份,化为“细作”,这便是斯内普。
02
坚定信念,敢想敢做
罗琳在其小说中不断的增加黑暗色彩,敌人是在伴随着哈利的成长而强大。每一个人都不敢直呼伏地魔的名字,面对伏地魔,剩下的只有怯懦与服从。
而《哈利波特》系列更是巧妙的继承了欧洲经典文学风格,突出了母题的运用和文化寓意的传承。它反复描写人类的基本行为,在这样一个人人把哈利当成救世者的魔法世界,斯内普的独特性格更加凸显。
在哈一中,斯内普时时威胁着奇洛教授,在电影的结束,也是斯内普帮助哈利解决了奇洛教授。即便最后事实证明,奇洛是伏地魔的仆人,但对于这个消息,斯内普又如何能够不知道,他身为正式的食死徒,追随伏地魔多年,仅仅从奇洛的日常行为动作就可以发现。
但他没有因为伏地魔的强大而退却,直面斗争,敢于抗争。在最后更是把功劳全部让给了哈利,继续自己低调的行为方式。
也许有人会怀疑,为什么伏地魔没有认为斯内普背叛,因为斯内普明明确确的明白,伏地魔是骄傲的,骄傲到认为没有一个人不会害怕他的强大,不敢去与他反抗。而斯内普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这一点也成就了他果敢的性格。
03
始于爱情,终于爱意。
罗琳的想法总是让人出乎意料,在最后一部中才明确点出斯内普卧底的身份。当斯内普满身鲜血躺在哈利的怀里,弥留之际对着哈利说:“Look at me(看着我)”“You have your mother's eyes(你的眼睛就像你妈妈的一样)”。终于他说出了从未表白却一生不表的爱恋。
罗琳也曾在采访中说过:“如果不是斯内普沉迷于黑魔法,莉莉甚至会爱上他。”但莉莉最后还是死于伏地魔杖下。
在斯内普最后的记忆中,他撞撞跌跌的跑向莉莉的尸体,用力的抱着,内心已经无比痛苦,嗓子已经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他后悔了,为了莉莉,他选择了邓布利多。
我们明白,斯内普这样矛盾的一生是何等的痛苦,始终游走在正邪之间。面对哈利,既有对莉莉的爱,也有着对哈利父亲的厌恶。一辈子在爱恨中徘徊,直到生命的终结。
如果说同为描写社会阶级的《傲慢与偏见》充满着敢于抗争的青春气息,那么《哈利波特》则是体现了一种暗黑的伤感情绪,就像一个人在污黑的泥潭,全身浸满了泥沙,即便有人帮助,也不会全身而退,无人幸免。
04
死亡也许是一种解脱
其实仔细看来,斯内普不论是对哈利说过“看来名气并不能代表一切”的话语还是严格禁止哈利在校园半夜三更到处乱逛,这也正是体现了他对于哈利那种所不能言明的爱。
“看……着……我……”他轻声说。
绿眼眸盯着黑眼眸,但一秒钟后,那一双黑眸深处的什么东西似乎消失了,它们变得茫然、呆滞而空洞。抓住哈利的那只手垂落在地上,斯内普不动了。他的一生结束了,充满了使命的完成。
这一生,斯内普在“善”的世界默默无闻,即便面对挚爱,也没有豁出所有去追回。罗琳把现实社会中的种族主义观点、种族灭绝论等偏见加入了情节中,而斯内普莉莉两个人最终就像隔着一张纸的爱,虽可触碰,却无法捅破。
但至少在天堂里,他不会对莉莉说出“泥巴种”,而莉莉也会叫做莉莉斯内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