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3文正公家书笔记2

今日读家书三篇,摘录如下:-《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1、咸丰元年的大事,1851年

道光三十年,七十岁的道光帝旻宁病逝圆明园,咸丰登基时只有二十岁。在清王朝是十一个皇帝中,道光只能算作一个平庸的人。他在位的三十年,内忧外患愈演愈烈。道光二十年发生第一次鸦片战争,这一年是一个分界,由此开始了中西碰撞的中西近代史。

1851年1月,广西金田村,太平军起义。清军被摧枯拉朽般被击垮,震惊朝野。咸丰帝奕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平乱。当时林病势已重,但仍奉旨前行,不料在途中与世长辞。

作者调侃:林是一个幸运的人,既是履行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诺言的忠臣典范;又因为未到前线与太平军交锋而不用戴“镇压农民起义刽子手”的大帽子。成为后世史学家笔下完美爱国者。

林则徐死后,朝廷改派多人皆未能取得成效。

2、义仓

中国古时有一种专用来救济穷苦人的谷仓,因为其中谷米为富人所捐赠,故称之为义仓。

曾氏当时要家里带头先捐,再号召其他乡绅捐助,把义仓办起来。最终未能付诸实行,原因一是有借无还,再者是曾氏族戚的精神境界未能达到办此事的地步,说到底就是本身心里是不愿意做的。

3、曾氏奏疏

家书中言:

“二十六日,余又进一谏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其言颇过激切,而圣量如海,尚能容纳,岂汉唐以下之英主所可及哉!余之意,盖以受恩深重,官至二品,不为不尊;堂上则诰封三代,儿子则荫任六品,不为不荣。若于此事再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

“折子初上之时,余意恐犯不测之威,业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矣。不意圣慈含容,曲赐衿全。自是以后,余益当尽忠报国,不得复顾身价之私矣”

“见余忝窃高位,亦欲忠直图报,不敢唯阿取容,惧其玷辱宗族,辜负期望也”

奏疏是大臣和皇帝沟通的主要渠道,其功能一是禀报工作,二是建言。自咸丰登基至咸丰二年出京,曾氏上进言奏疏五道。其中有几篇,言辞颇为激烈。

a、上疏叙说民间三大疾苦:一、银价太昂,钱粮难纳。二、盗贼太众,良民难安。三、冤狱太多,民气难伸。(司法上的黑暗腐败,对人心的动摇最为重大。看了这段话,便可知江南百姓为何背弃朝廷影从太平军了)

b、上疏说时局:京官办事退缩琐屑,外官办事敷衍。许多朝廷中人,“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c、告诉皇上你现在哪些地方做的不对,你应该怎么做。即教皇上如何做皇上。

比如:告诉咸丰帝你用人办事,不能自专,要和我们一起讨论。和直言咸丰帝徒尚文饰,并举了几个例子等等。

其现象在中国社会颇具特色,类比于自己告诉上级如何做好上级。如若掌握不好沟通方式,后果非常严重。即使认识清楚,大多也不会去说,只是“多磕头,少说话”的拍马溜须之辈。像曾氏这样有胆识的人凤毛麟角。

但此事的结果最终是龙颜大怒,得托几位大臣以“君圣臣直”的话来相劝,才未让曾氏受罚。我个人估计曾氏心里也后怕了,后面的奏疏也未有如此激切了。

此事也让曾氏扬名四海,高德远播,赢得了“忠直敢言”“关心民瘼”的美誉,奠定了他日后办大事所十分需要的基础—海内人望。其好友评价:“曾公当世一凤凰,五疏直上唱朝阳”!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5-23文正公家书笔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