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在国外,读《一生的远行》

季羡林想去德国留学,但又觉得去异国他乡生活是相当难的。在德国,他放不下祖国壮丽的山河,也放不下母亲凝视的目光。

季羡林到了德国非常珍惜时间,勤工俭学买了一块表。表坏了,去迷离错杂的交织着电线的长长的柏林康德街的店铺修表。因为绿色与白色的纸条阴差阳错,找不到搁表的那个店铺,最后还是在柏林生活两年的朋友帮他找到了手表。

在德国哥廷根女子中学的大礼堂,季羡林听了一位老诗人宾丁朗诵的诗歌、小说等像做了一个美妙的梦,他忘不掉诗人灌入自己灵魂神秘力量的声音和那双充满哲思的大眼睛。而听另外一个诗人卜龙克朗诵,却完全没有感觉。

十五年后季羡林先生又回到日内瓦,旧地重游。季羡林喜欢这里好客的居民,喜欢神奇美妙清澈见底的莱氓湖畔,还有湖上戏水追逐的白鹅,还有高耸入云的雪峰。这样的环境与驻扎在这里乌烟瘴气异想天开的美国大兵和来参加国际会议的那些撒谎吹牛装疯卖傻的美国政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三十五后,季羡林先生又重返了德国哥廷根。曾经熟悉的图书馆和餐厅都还在,却深感江山如旧,人物全非。三十五年时光悠忽而过,多少人已经作古。这让季羡林想起了当时他的老房东去世后,他多次陪着女房东去给她的丈夫扫墓。季羡林这个异邦青年成了女房东身边唯一的亲人,直到回国后他们还一直通着信。

值得欣慰的是季羡林在德国的授业老恩师还活着,都八十多岁了,已经风烛残年的老两口住在养老院里。季羡林在德国学习期间正好遭遇战争,此时祖国在受难,故乡的亲人在受难,自己也在受难:经常缺衣少食,一想起当初的情景季羡林就思潮翻滚,无法平静下来。

二十世纪在六十年代,季羡林也到过非洲。非洲部分国家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之下解放了,因为中国的帮助日益强大。在科纳克里季羡林摘过红豆,在马里的椰树下感受非洲人的热情,感受让茶树和甘蔗在马里生根的中非两地人民的友谊。有一天一个卡车上的当兵的看见中国人坐的汽车经过,站起来为季羡林一行敬了一个军礼……就连小孩子见到我们中国人都会说北京——毛泽东,北京——周恩来。

八十年代在日本,季羡林参观了唐大招提寺、诗仙堂和箱根。唐大招提寺是鉴真大师讲经布法的地方,也是安放大师墓塔的地方。诗仙堂的创建人是四百多年前天正十一年、公历1583年诞生的石川丈山。这是他晚年隐居的地方。季羡林在箱根还结识了室伏佑厚一家人,还和从横滨来箱根旅游的日本四个退休女教师通了信,并互赠礼物。

不久,季羡林又飞越珠穆朗玛峰来到尼泊尔。在飞机上听机组人员议论左边和右边究竟哪坐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在尼泊尔的街头,能看见好多小猫小狗。这让季羡林想起了他母亲刚刚去世时家里的那只不肯离开的被季羡林遗弃的那只狗的情景。季羡林还在尼泊尔看见了乌鸦、鸽子、老牛、小猴等动物在这个国家自由自在的生活着。

在九十年代,季羡林在泰国拜谒了报德善堂。泰国报德善堂创建于1897年,距今已有九十七年的历史。这个善堂继承大峰祖师的衣钵,仍然是广行善事,其中包括收殓无主尸骸等。在泰国期间,季羡林先生还在泰国的旅游胜地帕塔亚海滩上遇见了一个小男孩要卖他怀抱中小猴子,只是路人一个个经过却无人问津。而焦躁不安、神情凄凉的小男孩和有一双圆圆的漆黑锃亮小眼睛的小猴子后来的事成为盘旋在季羡林先生脑海里永恒的问号。

资料搜集:

大峰不见于中国的《高僧传》。明隆庆《潮阳县志》、清乾隆《潮州府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记载,但都语焉不详。民间传说颇有一些谈到他的地方。总起来看,大峰祖师诞生于宋吴越国温州,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生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一说生于1093年),卒年南宋建炎丁未(1127年)。中过进士,做过县令。年届花甲,才辞官出家。后来云游到了广东潮阳。他信仰的大概是当时颇为流行的禅宗。他行了不少善事,为乡民祈福禳灾,施医赠药,给灾民治病,同时收殓路尸,施棺赠葬,这当然会受到当地贫困老百姓的敬仰。他还曾募化建桥,关于建桥的事,传说中讲到了,大峰祖师利用科学原理,把桥基稳置于江底硬地之上,使桥有了坚固的基础。总之,建桥一事,因为便利交通,为民造福,历来受到人民的称扬。一个名不见《高僧传》的和尚在当地却声誉极隆。祖师圆寂后,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邑人建堂崇祀,名曰“报德堂”,八百余年来,香火历久不辍,这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是少见的。这个堂广行善事,诸如施茶、殓尸、修桥、造路、赈灾、赠药等,受到老百姓的赞誉,群众起而效之。岭表构建善堂崇祀祖师,几无处无之。战前统计,粤东共建善堂五百余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潮汕各县陆续恢复了大量的善堂。旅泰华侨中潮汕人占绝大多数。

你可能感兴趣的:(季羡林先生在国外,读《一生的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