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起顶替上大学的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苟某声称自己两次高考落榜,最后被一所野鸡中专录取,而第一次落榜的原因是被班主任的女儿顶替上学。她还声称受到班主任的言语威胁,还千里迢迢带几条大汉来家里堵人,让网友对她的同情到了极致。
这件事迅速在网上发酵,网友们纷纷表示对未知灰色产业链的谴责,对苟某的同情和惋惜。班主任则成了众矢之的,被网友各种威胁辱骂,你所能想像到的最恶毒的语言,都毫不留情地用在这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身上。
当官方的调查结果出来,事情开始出现反转。苟某“学霸”人设坍塌,夸大其词,甚至把属于省属重点中专的母校称为野鸡中专,实属不该。第一次高考落榜是因为自己选择复读,班主任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跟她一样,用她的成绩去读中专。
班主任固然难辞其咎,但众多网友在事实尚未完全清楚之前,就站在正义的一方肆意攻击他人,虽然出于善意,但确实过激化了,成了一种语言上的暴力。
《为何善意会伤人》一书,揭开了诸如此类的善意的面具,让你看到自以为是的“善”和别有用心的“善”,以及这些“善意”背后无声的暴力。
这本书由日本政治社会学学者、社会学博士堀內进之介所著,多年从事日本社会心理研究,对该领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它对善意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和讨论,是心理学类不可多得的好书。
01什么是善意的支配
“善意的支配就是用道德的名义赋予你某种选项,同时用理性的名义限制你挑战它的可能性。”
书中给出的定义看起来不太好理解,或许另一种形容:“母性的支配”,会更加形象一些。比起严厉专断、家长作风式的“父性的支配”,它更加具有隐蔽性,甚至连施与者和承受者都察觉不到自身或他人存在的问题。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我是为你好”。
为人父母者总是有这样的困惑:孩子长大后,那个像天使一般可爱,给家里带来无限欢乐,整天粘着自己的宝贝,开始不停地跟自己做对。随时把房间门一关,让你无法沟通和交流,不再像小时候一样任自己摆布。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限制孩子正常的休息娱乐活动,这不让做那不让做,没有给孩子选择和试错的机会。就算长大成人,也要顺着自己的意思选择工作和恋人,做很多非理性的干预。看似出于好心,其实是想保持着掌控感。
不管出于怎样的好心,“支配”他人的本质没有改变。比如别人的道德问题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但却喜欢肆意谴责别人,还想逼迫更多的人来站队。更有甚者,当女性被骚扰,第一个念头就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非得从受害者身上找到原因。
总的来说,就是善意过于泛滥,没有了边界。仅凭内心朴素的正义感和自以为是的善意去要求他人,达到支配别人的目的。
02善意和暴力,是怎样完美结合起来的
传统意义上的暴力主要是指有形的,对他人身体和财物造成的威胁。而如今暴力的概念有所外延,一些间接的、潜在不平等的现象也被纳入暴力的范围,比如说骚扰、掠夺、歧视、分配不均等。很多暴力就是由善意所驱动而产生的。
1.以正义之名,行攻击之实。正如文章开头的例子,有的人就抱着朴素的正义感,对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进行抨击。然而,善意一旦过了边界,人就会变成我们所说的“网络喷子”,他们要的是那种攻击的快感,所谓正义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目的。
2.以善意之名,只提供一个选项。这个可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善意的暴力。父母们为了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愿望,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只能听从自己的安排,并且冠上“我是为你好”的名义。
更为隐蔽的是大数据技术下的精准推荐。当技术打着“比你更了解自己”的旗号,你收到的推送新闻都是类似的,你看到的文章都是内容高度重合的。换句话说,我们永远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这对认知来说并不是好事,长久以往,就会形成信息孤岛。
3.以理解之名,夸大共情的力量。所谓的共情就是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常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每个人都是无法替代的个体,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体会他人的心情。
因此,不要企图让他人完全理解你,并以此作为评判的标准。比如你跟青春期的孩子说:“你能不能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一下”,通常没有太大用处。你对施暴者说:“你有没有考虑当事人的感受”,更不会产生任何共情。
03如何让善意有边界,走出共情的陷阱
不论我们是作为施暴者还是受害者,一定要意识到善意背后隐藏的暴力。当你想要以某种理由支配别人的时候,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不要随意任人摆布,从别人的给定的选择中挑选一个,要记住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
毕竟人是自由的,不能只从给定选项中选择。善意的支配者看似给出了选项,实际上已经用理性的名义框定了答案,剥夺别人选择的权利。
然而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奇葩说》里有一期讲到,27岁清华博士毕业在即,但对自己应该做什么工作非常迷茫,结果却遭到了高晓松的炮轰:
“名校毕业是干什么?不是给你找工作用的。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你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而是过来问我们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年的教育。”
虽然高晓松也是出自好心,但却有点过于自恋,拿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想以此点醒别人。不过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环境也会造就不同的人,只要不违反社会道德,怎样选择还是自己说了算。
对于共情来说,我们不要期望能完全理解当事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适当的距离,用客观的事实来说话。因为有时候连自己都没办法弄懂自己的心情,别人又怎么一定会完全懂呢。
最后,用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
“我们只有勇于做出改变,才能有效抵制善意暴力,并且消解内心潜在的以善意为名的暴力冲动,理顺自己与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