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6

电影《沉静如海》中的“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巴洛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濱奏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的音乐简洁而严谨,沉静内敛缜密的曲式闯入了电影感性和理性的世界,抚平了电影中的挣脱与困境,一种宁静而纯粹的情感,创造出平和温暧的感性气氛,一种克制的情感表述,将那些抽象的理性思考默无声息地转化为灵魂亲切的低语,暖暖浸入心灵深处。虔诚的感受圣洁的灵性之光的沐浴。巴赫温和的音乐犹如清澈明净的小溪暖暖流入人的内心,一切该抚平的都抚平了,唯一永恒的是对真诚之爱的深深牵挂和人性的谐之美。歌德有段对巴赫音乐的评论十分精辟“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图片发自App

电影《沉静似海》法国人迈克尔和她的孙女妮安娜原本平静的生活,因二战他们家里的一个房间竟被征用作为一个德国军官的起居室。军官维尔纳来时孙女妮安娜正在弹巴赫的平均律-C大调前奏曲no.846prelude。这首曲子也是平均律里面的第一首,简简单单的复调,行云流水的旋侓。整个电影画面平静而晴朗,直到军官的到来打断了她,妮安娜因此对他怒目而视。而这首平均律是军官最爱的一首。


图片发自App

妮安娜和爷爷以沉默相对,用没有说出口的敌意,迎接这位不受欢迎的“客人”而他却无论早晚向祖孙二人道问候。渐渐地,我们看到了他也承受着痛苦。战争之前他是一位作曲家,被迫参与到战争中,在一战时失去了父亲,他有着自己的煎熬和挣扎。妮安娜开始偷偷地看他,目光从冷漠到温情,从敌意到迷乱。


图片发自App

有一次,他走到壁炉前烤火取暧,对沉默的祖孙二人说“我之所以喜欢大海,是因为它的平静。我说的不是海浪,而是别的东西,神秘的东西,是隐藏在深处,明亮的大海。大海是平静的,要学会倾听。我很高兴,能见到一位有尊严的老人,还有一位默默无语的小姐"。说完用蓝色的眼睛看着妮安娜,沉默片刻,起身离开。那一刻,爱情已确定无疑。这份隐晦的表白带着几分难以抑制的真情和克制。


图片发自App

电影里很少对白,很多情绪都是用眼神传递。圣诞之夜,妮安娜穿上母亲的裙子,爷爷去做弥撒,她独自呆在客厅。军官维尔纳来了,他在钢琴前坐下,轻轻打开琴盖,弹起了他来了那晚女孩弹的那首,也是他最钟爱的巴赫C大调前奏曲,这一连串的动作,把心头隐忍的爱意一点点表露了出来,而琴声似水,流淌在二人之间,无限温柔,壁炉中的火光映在她的脸上,忽明忽暗,像此刻空气中如泣如诉的暖味与忧愁,悄无声息,却占据在二人的心头。


图片发自App

在妮安娜当初中断的那一个片段停了下来。他默默的走到她的身后像是要触碰她那样,万般柔情地,把手放在沙发的靠背上,离她那样近。最后他说了句"圣诞快乐"。画面中他转身离开的背影。


图片发自App

夜晚,她无意中看到了抵抗组织在军官的座车下放置炸弹。第二天早晨,军官正要出门准备上车,她冲向钢琴弹起了巴赫的平均律:prelude前奏曲no.847与之前的no.846相比,847技巧难度更高,速度更快,声部之间翻转追随变换非常繁复,急板,快板的速度也不断地变化,感情上达到一个高潮也烘拖了当时紧张的气氛。正要出门的他背钢琴声吸引,被急促音乐留住了脚步。炸弹爆炸了,他了奔出去,于是这所有的一切,最终只能离别。

他要离开去苏俄战场,临别之际,他向她道别。妮安娜流着眼泪看着他,说了声“永别”。那是他们之间唯一次对话,也是最后一次。


图片发自App

影片的名字“沉静如海“,道出了这份爱情最初与最终的模样。可是战争带来了相遇,也附赠了别离。当某一天他们各自在钢琴前弹奏起那首巴赫时,想起曾有过的这一次心动。

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