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生就是“形式逻辑的典范,辩证逻辑的障碍”

豆豆三部曲感悟之十二:谈谈佛学的“着相”

01 我们天天都在“着相”

有个段子是这样的:

一女孩,把新买的苹果手机放在钢琴上。他的同学看到之后说:真能装啊,晒苹果手机来获得优越感。
女孩笑了笑说,我弹着 80 万的钢琴,你的眼里就只看到 9000 块钱的手机。
女孩的妈妈对女孩说,你住的别墅 5000 万,你的眼里却只看到几十万的钢琴。
女孩的爸爸对女孩的妈妈说,你老公身价 10 亿,你眼里却只有个几千万的别墅。

如果是遇到这个场景,会怎样思考?

豆豆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提到了一个关于“着相”的故事,丁元英打赌赢了朋友韩楚风的一部宝马7系,但他不会开车,就把车给女友芮小丹开,有一天,他们要出去吃饭下了大雨,芮小丹说要打车:

丁元英问:“那怎么不开车去?车不能开了吗?”
芮小丹说:“能开,在车库里,我不想开那辆车。”
丁元英问:“为什么?”
芮小丹说:“那种车是我能开的吗?”
丁元英拦住了她锁门的动作,说:“着相了。”
芮小丹没明白,问:“什么着相了?”
丁元英说:“佛教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执迷于表像而偏离本质。”

不论是否要炫耀 iphone 手机,还是宝马7能不能开,都执迷于表面的现象和观念,“着相”,看上去很迂腐,也是不够明智的。

但是仔细思考,我们不禁会到吸一口冷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都在“着相”。

  • 小伙子找对象,都说是温柔、贤惠、顾家的好,但是一旦看到美女,就会把这些条件抛到九霄云外,他这一刻“着相”了
  • 有一种商业模式叫“种草”,电商平台常用,将商品推销融入生活的场景,激发你产生强烈购买的欲望,被“种草”的你这一刻“着相”了
  • 公司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结果员工个个小心翼翼,但是面对公司的市场和业绩,又有谁真正拿出“百米冲刺去打卡”的干劲?制度让我们“着相”了
    ......


02 “着相”是生存必备

“着相”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我们的认知过程有两条加工途径,一条是自下而上的数据驱动加工,另一条是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加工,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的《心理学与生活》,提到这个加工过程:

来自《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

我们根据这个知识,就会发现:

什么是客观?就是知觉表征来自感觉输入中的信息,仅仅做了自下而上的加工。

什么是主观?就是知觉表征受个体的先验知识、动机、期望及其他高级心里活动的影响,发生了自上而下的加工。

这是一个设计得非常精密的过程,我们天天用自己的主观知识、经验对各种事件进行加工,形成了“相”,还通过“三观”对事物进行道德判断,产生了对事物的喜欢、愤怒、恐惧等情绪,如果这种产生的感觉和情绪比较执着,就叫做“着相”。

也就是说,我们在理解外部世界时,并非在真正地理解这个世界,而是在用自己的观念“构建”一个世界,我们因此而“着相”,但是正因为有“着相”的能力,也让我们学会了趋利避害,从而获得了生存优势,这是进化的结果。


03 洞见往往来自于“无相”

既然“着相”是我们生存的本能,佛陀为什么要提倡“无相”或者“空”呢?

这里的原因在于:我们的一切认知是主观的,都是我们强加上去的,与真正的本质有差距,当你越执着于你看到的“相”,我们就容易忽略那些自己没看到的“相”,也就离本质越远。

例如,蚂蚁认为它看到的是三维世界,但是我们认为蚂蚁是活在二维世界上的,但是从老鹰的视角来看,人也是活在二维世界的。而真实的世界是多少维?我们并不知道。

还有人类看到的只是可见光,现在的科学告诉我们,真实世界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他们都是电磁波,想象如果我们能看到无线电波,这世界又会是怎样的呈现?

所以,我们认知这世界就如盲人摸象,我们不过是活在自己加工出来的幻觉而已,有句话叫做“当你内心充满阳光,看到的世界也会充满阳光”,这种情绪虽然很正能量,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这是我们通过幻觉欺骗了自己,阻碍了我们对这个世界本质的认知。

“无相”的作用,正是在于时刻提醒自己:我们认知的一切都是幻觉,当我们将观点、情感、情绪从物质本质中抽离出来后,那么剩下的理性思考逻辑就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也更容易产生洞见。

《遥远的救世主》中的男主丁元英,就是一个“不着相”的神人,在他的一个商业项目中,当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突出“扶贫”时,丁元英拒绝“着相”于“扶贫”,因为“扶贫”只是社会问题,不是商业问题,当剥去一切表面的东西,他才能深入去分析王庙村的商业条件,进而利用农民有房子、有院子、有剩余劳动力的特点,形成以低成本、高强度的工作来获取竞争力的模式。

丁元英的扶贫项目并不是为了让农民感恩戴德,相反,农户的工作很苦,他不过是让一群完全没有价值的人,变成了一群有被剥削价值的人而已。

与此相反,小说中的“聪明人”叶晓明精明能干,他撑起了公司的运作,但是由于他“着相”,被各种表面现象所迷惑,最终着相于公司跟友商的争端而无法自拔,决定退股,也因此错失了大好的机会。


04 如何达到“无相”

“无相”有利于我们产生洞见,那么如何达到“无相”呢?

“着相”是我们在几十万年中进化出来的能力,但进化的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当今流言漫天飞的后真相时代,真正脱颖而出人,是能够洞察真相的人,他们提倡“反本能”的能力,佛学的“无相”或者“空”,正是这样的“反本能”。

我们先看看什么才是“无相”或者“空”的状态,本能会让我们会为每一个事件赋予某种意义,一旦赋予了意义,就有了“相”,有了立场,如果我们“着相”,我们的认知也就产生了偏见。相反,在这些意义被赋予之前,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处于“无相”状态。

在意义被赋予之前,世界就是“无相”的

我感叹,没想到我们不去赋予一件事情意义居然会那么困难!

在佛学看来,“无相”或者“空”不可言传,只能自己开悟,需要通过禅修和冥想达到“无相”或“空”的境界,如果你不会冥想,可以思考下面这个场景:

假设我们看一场激动人心的足球赛,这时关掉直播的声音,让自己一人独处,你会发现即使进球了,也少了很多“气氛”,我也变得不那么兴奋,再进一步,如果比赛双方没有你喜欢的队伍,你会开始发现,每一脚的传递与射门进球的那一脚,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你在真正欣赏每个一个球员的技术,你开始接近“无相”。

从此看出,当我们屏蔽一些外部刺激,减少一些自己的立场,悬置道德判断,并进一步分离出事实、立场和情绪,而不是混为一谈,我们就离“无相”更近一些。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天生就是“形式逻辑的典范,辩证逻辑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