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电影课》王开东

  [自序]没有电影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

      我对电影刻骨铭心的感受,来自童年。

      那个年代,农村一年会放一到两次露天电影。

      放电影的那一天,对孩子而言,比过年还要兴奋。这也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精神大于物质。

      有一次,我妈妈的娘家放露天电影,我们一家理所当然都去了。电影就在我大舅家的场地上,妈妈的娘家是在六舅家。外婆在哪里,哪里就是娘家。六舅家与大舅家只隔了一户人家。

      可是,老天不遂人愿,到了晚上却停电了,我们心急如焚,等啊等,可电就是迟迟不来。我们就随着爸妈到六舅家聊.....是说7点半来电,没来;后来又传言8点来电,结果又没来;再后来说是8点半,再后来说是9点,但电终究没有来。我在心里想,电是个什么东西呢?为什么那么多人等,它就是不来呢?

      后来,眼皮子老是打架,我实在撑不住了,妈妈只得安排我先睡。我叮嘱妈妈,那个电来了,一定要叫我啊.....

      后来,在睡梦中,我突然听到外面的大笑声,猛然间惊醒过来,外面就是电影轰隆隆的放映声。啊,电,已经来了;电影,已经开始了...…

      我忘记了开灯,也不知道灯在哪里,连滚带爬地下床来,摸到门边,却发现门是被锁住的!

      那时候农村的门,还是有门扣子的,门扣一搭,大锁一锁,中间不一道很大的缝隙。我拼命地想钻出去,可是,脑袋卡在中间。我再拼命钻,脑袋又卡上了,我再钻,再钻,尝试了很多次,脑袋上全是汗水和血水。然后,我就拼命地喊叫,先是妈妈,后是舅舅,后来就是咒骂,再后来,就是凄惨的抽泣一哪个好心人, 来开开门啊!

      再后来,我踹门,一次又一次,门哗哗地响,但就是纹丝不动。耳朵里,只有我大舅家门口传来的一阵-阵幸福的笑声……

      当大人们回来的时候,打开门,发现我匍匐在门边地上,身下一摊泥水已经是半死过去了。

      那一年,我只有6岁。

    在那个晚上,我的童年消逝了,而且永远没有找回来。在我生命的6岁时我懂得了生活中的悲剧,知道了绝望和悲悯是什么味道。

      我不知道没有这一切,我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我想,一定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一个在童年,就经历过哭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被绝望噬吃过的人,他一定会变得敏感,或许也会变得冷酷,他一定懂得有一种美好的东西,一旦失去了,就永远不可能重来。所以,他会异常珍惜。

      正是因为这样的际遇,我对电影总有着奇异的感情。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短暂的人生无法重来,不可复制。每个人的一生,就是自己所写的一本书,无论精彩还是暗淡,都是自己一笔一画书写出来的传奇。

      生命枯萎了,人生的大书也就合上了。只是这样的人生华章,无法删改,不可以虚构。这是多么无奈的事实。

      光影世界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我们看电影,也是看自己人生的另一种走向,电影从来不是在演别人,而是在演我们自己。电影就是我们的镜像,我们在电影中流着自己的眼泪。

      这几年, 我带着自己的孩子和我的学生,一部部经典电影看下去。人生因此逐渐丰厚起来,心灵因此润泽起来,情感因此细腻起来。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丰富的文本。观阅电影,就是解读文本,积淀人生。

      每一 部电影还是一部伟大的写作。大导演花了那么多的精力,有的甚至为了一部电影呕心沥血,倾家荡产。在这样伟大的电影营造中,导演一定会把自己的哲学、情感和生命理解寄托其间,每一个主题的挖掘都深邃而动人。

    任何一部电影,都包含了文本写作的手法,每一部电影都是文章写作的一个全息系统。

      可以说,没有多少孩子喜欢写作,但却很少有孩子不喜欢看电影。通过作文电影课,我能够很好地衔接文本解读和写作,孩子喜欢电影,热议电影,自然在电影的评析中,学会了文章的解读和作文写法。

      生命就这样丰富起来, 进而光彩照人,明艳不可方物。文章就这样丰盈起来,进而倚马可待,下笔千言。

      在我看来,电影中包含了一切,代表了所有。

      没有电影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没有电影的人生毫无光彩。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学语文电影课》王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