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不是破案——观影的『 意义优先原则 』
影迷们对《本能》(Basic Instinct (1992))津津乐道的,除去莎朗·斯通(Sharon Stone)的美貌和片中大量的性爱镜头,便是对“谁是凶手”这个问题的讨论。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编剧编造这个故事,是为了完成一个意义,一个主题的传达,好莱坞有一个高度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不同于国内的三流影片,它深深的明白:『 精彩并不能成为主题 』,近年来中国也有不少剧情上算得上“精彩”,至少让大多数普通观众看得很高兴的片子,虽然其中也有些值得言说的事件,但是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即在叙事中反复呈现出的中心思想,这样的电影只能说是一出“戏”,并不具有好电影的灵魂。
而《本能》这部电影试图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很明显,那就是暴力的可怕之处,以及性冲动所制造的杀戮关系,因吸毒而误杀游客的尼克(Nick),暴力倾向明显、性欲旺盛、善于操纵的凯瑟琳(Catherine),神神秘秘、遮遮掩掩的贝丝(Beth),以及这三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冲突和故事,还有因为一时涌上的杀人冲动而杀害亲兄妹和全家人的两个杀手的人设,都是为了这个主题服务的。
所以,也许先放下对“谁是凶手”这个问题的探究,来看看编剧透露给我们的信息到底有些什么,才是欣赏这部影片的关键所在。
可以确定的是,“凯瑟琳是一个危险的操纵者和杀人狂”这个设定是明确的,在尼克最后一次到凯瑟琳家中时,他看到其打字机上正在打印出的新书书稿,有这样一些内容:『 枪手冲进……按下按钮……冲上楼梯,他的呼吸……他的搭档的尸体躺在电梯里,两腿伸出。 』这几乎就是之后尼克和自己的搭档加斯(Gus)之后的遭遇的完全预言,一字不差,很明显,这一切都在凯瑟琳的操作之中。
想一想,如果真是贝丝杀了加斯,为什么非得披上警局的雨衣来作案?并且在眨眼间的功夫清理掉右手上的血迹出来和尼克见面?而其后警方在贝丝的那个门锁已经坏掉的房间内发现的所谓“证据”,手枪,照片和杂志等,同那件雨衣一样,都是低水平的嫁祸,但贝丝出现在案发现场,并且被尼克击毙,死无对证,警方只能将贝丝作为凶手处置。
看明白这一层,我们便算是已经完成了对这部影片和核心主题的认知,但由此得出“凯瑟琳是杀害所有人的凶手”这个结论并不妥当,虽然我们能确定凯瑟琳杀死了加斯,但这和贝丝和凯瑟琳共同的大学教授、贝丝的丈夫以及、和贝丝与凯瑟琳均有交际的强尼这三人的死并无直接联系,贝丝和凯瑟琳到底谁迷恋谁?这所有人的死是两人中一人所为,还是有其他凶手或一些偶然因素?仅从片中的信息,我们是无从得知的。
但令人迷惑的是,片中却不断的给出各种暗示(这也是很多人得出自己的各种不靠谱的推理的素材),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谁是凶手,但总是同时对贝丝和凯瑟琳都保持着一种警惕,凯瑟琳的交际圈内都是些变态的杀害自己家人的杀人狂,和其相关的男人总是死在冰锥之下;而贝丝说话永远闪烁其词,说凯瑟琳迷恋自己,知道自己被报复,但却不直言自己身边的人死因何在,并且谎言不断,比如矢口否认自己不认识强尼……
而再次回到“专注于主题”这个思维上,反观电影的结局,我们仿佛又能有新的收获:已经确信凯瑟琳才是杀死加斯的凶手的尼克,此刻已经官复原职,可怜的贝丝深爱着尼克,但她的爱在智商超群的凯瑟琳之下却一文不值,她失去了尼克的信任,最终被尼克误杀,成为了替罪羊,尼克不想丢掉工作,也彻底臣服于凯瑟琳的肉体,并且明白自己玩不够凯瑟琳,已经失去了贝丝的他,选择了不拆穿凯瑟琳,如片中所说,选择了“live like rats”,像老鼠一样,过着肮脏卑微的生活,沉迷在和凯瑟琳疯狂的做爱,以及对真相的回避当中(凯瑟琳是否真的放下杀心是无从得知的,这一次不杀,不代表以后不杀)。
至此,我们对电影的主题的解读,已经从『 暴力的可怕之处,以及性冲动所制造的杀戮关系 』这句干巴巴的总结当中超越出来,我们不仅看到了暴力和性的可怕之处,更看到了它们对人的腐蚀作用,凯瑟琳因为受到父母双亡与和贝丝的恋情的影响,早已经沉迷于对暴力的描绘和对性的放浪享受当中,而因为吸毒误杀游客,但依靠说谎逃过测谎仪从而脱罪的尼克,在凯瑟琳的影响之下,虽然他也许知道自己在凯瑟琳手里的时日已经不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完完全全的堕落。
如果非要纠结于凶手到底是谁,非要在所谓“事实”和“逻辑”上纠结,那你首先就应该怀疑这部片子的真实性,因为此片的事实要件实在是漏洞百出,片中一开始呈现出的杀人方式,是不可能不留下犯罪证据的,尸体上,床单和丝巾上不可能不留下指纹,从男子的尸体上一定能提取到女子的分泌物从而鉴定出DNA(当然,法律上承认DNA证据的合法性是电影拍摄几年后的事了,但也应该是警方进行破案的线索),所以,要在此片中寻求真凶,其逻辑是自相矛盾的。
不少影评人批评有的观众看电影是“猜谜”,即对片中的各种隐喻和符号做太过玄乎的解读,但现在,请允许笔者稍微改变一个对这个词的定义,将其看做是一种务实的,专注于解读片中事件的意义而非在编剧编造的、必然存在逻辑漏洞的虚构故事中沉溺的观影态度。看电影就应该多去这样猜谜,而不是执着于“破案”——你得到什么样的启发,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影像化呈现潜意识和本能冲动?
所以,这部电影的核心并不在于建构一个个案件,而是这些案件出现的本身,给人物带来的形象的塑造作用。
这种模糊的处理方式,和大部分电影不同,其他电影总会最终让凶手“现形”,揭露犯下所有罪的最终凶手,但是这部片在这一点上却得很暧昧,有意让观众沉浸在一种『 我大概能猜到是谁杀了谁,但不是很确定,并且有两个人到底是被谁害死的,我真的想不清楚 』这样一种混沌的心理状态当中——而这,也许正是这部片深层次的母题,即此片试图探讨的一种抽象化,普遍化的话题,也就是此片的片名:本能。
在片中,这种本能特指杀戮本能和性本能,但要在抽象层面对这些东西进行探讨,是很难的,直接描绘出一个个杀人如麻,性瘾成疾的人物,观众看到的只是欲望的化身,难以真正对这些晦暗的,在潜意识中流动,并且人人都可能付出实践,而后果却十分惨烈的冲动的深层意义。
要直白,透彻的对这些东西进行讨论,最好的媒介,应当是文字,是文学,是文学当中的心理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几十万字的《罪与罚》便是一大经典,其中对于潜意识和梦的探究远早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也从不掩饰自己是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取的经),心理描写秋毫必查,入木三分,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心态、自我说服、在宗教中寻找救赎(实则是自我麻痹)等一系列心理进行了极深的雕刻。
但是,电影没办法像小说一样做这些讨论,商业电影首先是工业,然后才是艺术,它要考虑受众,要考虑观感,投资百万美元,要保证回本,就应该讲好一个精彩连环的故事,而不是探讨东,说教西,它应该把自己的思想和野心,融入到这个故事当中去。
所以,也许我们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把这部电影呈现的东西当做在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甚者把它当做寓言故事都不够,因为寓言故事至少还要讲基本的事实和逻辑,只有把这部影片当做模仿梦境,对潜意识进行书写的,影像化、故事化的心理学和文学作品来进行解读,才能消化掉片中的不合理性,最终得出一个更好的结论。
而在这部电影中,笔者仿佛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场关于潜意识,关于杀戮和性本能的,模糊混沌的梦境,而其中潜藏的,却是人性最底层的本能冲动。
尼克对于凯瑟琳的色诱,几乎毫无抵抗力,贝丝甚至在对尼克进行心理评估的过程中直言“我还在想你”,而凯瑟琳对于性的狂热的欲望和兴趣,也从来不耻于表露,她的每一次暴露,都是主动和刻意的,以此一步步控制住尼克的大脑,最终,他甚至为了能继续和凯瑟琳保持性关系,放弃了对真相的追寻,让贝丝做了替罪羊。可以说,虽然凯瑟琳暂时还未将他杀死,但尼克此时完全就像《聊斋志异》中堕入狐妖香怀中的书生一样,早被吸干了精髓,离死就差半步了。
是的,在此片中的性,是同杀戮与死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和贝丝有染的大学教授,贝丝的丈夫,凯瑟琳的丈夫,摇滚明星强尼,这些男人的死,也许应当是一种隐喻,就像是我们最终所看到的尼克一样,都是性的牺牲品,是谁杀了他们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男人已经死了,死在性之下,色字头上一把刀,但性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人们总是明知山有虎,偏上虎上行——在这片谋杀与爱欲的迷雾中,在这场声色俱全春梦里,导演最终完成了其极端的悲观认知的传达:在性之下,人类根本没有任何的思考能力。
但是,回过头来,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忽略此片中巨大的逻辑和事实漏洞,要真正抱着笔者所说的“把这部影片当做模仿梦境,对潜意识进行书写的,影像化、故事化的心理学和文学作品来进行解读”这样的态度,是需要极大的宽容心,极大的善意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这样迁就这部影片的纰漏。
所以,诚实的说,这是一部很可惜的电影,它甚至都远远还到不到瑕不掩瑜,因为逻辑的漏洞真的太过明显,此片豆瓣评分7.8,IMDb评分7.0,很多人表示此片至少8分,但是,这真的是很中肯的一个评价。
不过,这部影片耀耀生辉的神采,磅礴的气势,以及它的企图,都能被每一位敏感的观众感受到,虽然这部电影并不是很成功,但是它却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实际上,对梦和潜意识的影像刻画真的是很难的事情,比如《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 (2001))这部片,由于对梦境的描绘太过“写实”,导致叙事变得混乱,不少观众看得晕头八脑,最终看了相关的解释说明才明白电影在讲什么,于是很多观众抱怨到,一部需要说明书的电影,根本不是好电影。但是,如果你真的拿到这个说明书,把影片解读一遍,你会发现这当中的东西真的很有意思。
那黑洞中难以认知的心智,正是靠这些艺术家们一次次伟大的尝试,而被慢慢照亮角落的,最后,我们不得不再次对《本能》在这方面迈出的一大步,感到由衷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