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讨论一个话题,对方突然说,你现在的观点和过去的怎么不一样了?我虽然知道和以前的说法有些出入,可还是死要面子,赖账地说:我一直就是同一个观点呀!没想到对方翻出我一年前说过的话,并且截屏扔过来,拍得我顿时哑口无言。当时就觉得,那些多年不换手机,记得你说过的所有话,并且将你所有聊天记录都保存下来的人,真的好可怕呀......
别说被别人抓到小辫子,就是我自己在同一件事,同一个认识上,也经常是被那些完全相反的观念,一次次的颠覆认知,而且这些颠覆都是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更不用说,在这个众说纷纭的世界里,那些大相径庭,甚至完全对立的观点,是如何让我们一次次惊叹于智慧火花的绚丽多姿。
就说最近,在一次次被00后的超凡智慧所折服之后,不止一次感叹:在追求智慧的路上,你我只能无限接近智慧而不可能真正拥有智慧;智慧,与年龄无关。
前半句没觉得有问题,可是后半句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小孩子再聪明,我们顶多夸他天资聪颖,也不会夸他有智慧;而面对一个经历风霜的长者,我们才习惯尊称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果然,过几天看到一篇心理学研究之后,马上就知道不对劲的源头了:智慧,还真和年龄有关。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伊格尔·格罗斯曼(Igor Grossmann),就是专门研究智慧的。
格罗斯曼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人的智慧跟情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在某一方面、某一时刻表现出很高的智慧,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却可能表现得很没有智慧。
一个人在工作场合情商很高,但是在家近乎弱智把家庭生活搞得一团糟。一个人私下场合很靠谱,发微博微信却爱胡说八道大放厥词。这跟智商完全不同,一个智商高的人通常做各种智力工作都能表现出高水平 —— 智商是一个基本素质。
格罗斯曼刚刚在《欧洲心理学家》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 ,其中实验结果发现,一个人在一天之内,可以有时候表现出很有智慧,有时候却很没有智慧。再进一步,智慧跟人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关系都不大。唯一有关系的是年龄,年龄大的人,可能因为经历的事情多,更有智慧。
从这个角度看,让我们对智慧有着不少的误解:
第一,读书多,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更有智慧。书读得越多,认知程度更高,可是实践中犯傻的比比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第二,有智慧的人,时时处处都有智慧。当我们仰慕一个人的时候,更多的是崇拜他某一方面的品质,比如,口才好,反应灵敏,但是在其他方面有可能一样犯傻。
既然智慧跟人的性别、读书多少、受教育程度都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又等不到漫长的岁月风霜浸染,那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智慧呢?
智慧的本质是克服感情的冲动,冷静下来,换个视角,多考虑考虑再做决定。人脑是个多元政体,本来是谁的声音大听谁的,都是感情决定,而智慧,恰恰就是要克服感情。
从换个角度这个思路来看,提高智慧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着手切入。
首先是空间角度。超越自身的肉体,假想这件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都能很客观的给别人提中肯的意见,却很难客观的对待自己的声音。
比如说我自己,在别人眼中我一直都是一个温柔体贴,通情达理的人,时刻给人以温暖和鼓励。可是我对自己却是经常性的冲动,脆弱不堪。有一次面对某个工作,我觉得自己做不了,毫不犹豫拒绝了。我的导师劝我说,建议你先接受下来,半年以后,咱们再看看结果。我虽然有诸多缺点,但是最大的优点便是能听进别人的意见。当我开始做这件事情之后,中间有无数次想要反悔,甚至后悔听从导师的意见。
可是在我继续了八个月之后,当我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时,我十分感激的问导师说,你怎么知道这是我喜欢的事情。他回答说,我知道你内心是抗拒的,换作是我,也会一样抗拒。可是我能十分清楚的看到你的优点。所谓当局者迷,倘若你不能切换成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自己,那就请一个你信得过的人来帮你参考吧。
再者就是时间的角度。那些我们曾经觉得翻不过去的坎,熬不下去的时刻,过来几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发现不过如此。如果能够给自己一台时光机器,把当下这件事情放到一年以后再看,今天的自己会做怎样的决策呢?你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冲动,那么一意孤行了?
可能你又要说了,你说的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但是过几天又有新的知识出来,打脸的速度比你说错的速度还快呢。那又何妨,在成长的路上,一路向前,从你打开自我认知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要一直接受打脸的痛苦。
话说,读了那么多书,仍然做不好一个决定。但是有些知识,你知道了就是比不知道好。所以读书还是比不读书强。
Reference:
Grossmann, I. (2017). Wisdom and how to cultivate it: Review of emerging evidence for a constructivist model of wise thinking. European Psychologist, 22(4), 23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