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要”懂夜的黑

前天看了这部好评如潮的电影,尽管不是我最喜欢的类型,但是并不妨碍我欣赏它的理由。

看完电影之后百度了一下整部影片的线索—“绿皮书”。1936年,维克多•格林写出了第一版《黑人机动车驾驶员绿皮书》,书中汇集了美国纽约可以专门接待黑人顾客的酒店、餐馆等信息。这本书相当“实用”,逐渐扩大到了整个美国。格林的初衷是在那个种族隔离的时代尝试破冰。在绿皮书的序言中,格林说:“不久的将来,这本黑人旅行指南将不必出版,那就是我们在美国享有平等权利的时候。”

《绿皮书》以犀利而幽默的口吻,正视了这个残酷而又真实存在的话题—种族歧视,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了1962年——绿皮书并没有消失,但种族间的隔膜正在慢慢消融。

随着你与影片慢慢前行,你会发现两位主人公身上的矛盾正在慢慢转化,变得和谐。本身对黑人有偏见的男主人公托尼通过钢琴家唐对职业的高素质和本人的高品质,开始发现肤色不应该作为“人”的优劣定义;而唐也因托尼看似拙劣的外表,却拥有一颗时刻挂念家庭的善心,而变的不那么高冷。

而唐也渐渐在托尼的感染下获得友情的温暖,笨拙地在车上吃着炸鸡,听着托尼介绍的歌曲,两个完全颠倒世界中的两个人,如同互换了人生。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很多,导演并未刻意渲染,只是静静地让这一幕上演。

这是一部温柔细腻的轻喜剧或者传记,在这段长途旅行的结尾,两位男主成功的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放下了心中的傲慢与偏见,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推己及人,绿皮书也给现实生活之中的我们更深的感悟。

《乌合之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虽然没有切身体会到种族歧视这个话题,但是相似的一幕也曾不止一次的发生。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位女同学因为长相饱受同学们的嘲笑,甚至到最后形成了孤立。从初中到高中,六年的同窗情谊,可是看看自己又做了什么?一句迟来的抱歉真的太无力,太苍白。希望你拥抱过去的自己,拥抱美好的明天。

白天不懂夜的黑,是一首悲伤情歌的歌词。白天“要”懂夜的黑,才是每个人应该做到的处世金针。世界因为不一样而精彩,不应该排斥,更不应该嘲笑,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天“要”懂夜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