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4

【教学随笔1】

    由近期观察到的几个现象产生的思考

      开学已一个月有余,忙碌的开学季一直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用文字记录些什么,趁着国庆假期来把自己教学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记录下来,也是自己长期以来比较关注的某一方面吧!开学季,一些校园活动也持续火热开展起来,活动中一些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例如周一升国旗时,好几个学生因为站立的时间长了点,出现了低血糖等晕厥现象;七年级新生入学军训活动中,一部分学生因为站军姿没几分钟就出现各种各样的身体不适状况;体育课上,一些学生在老师安排了比较大的运动负荷时,总是产生厌倦心理…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无疑不显示出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如此的令人堪忧,这难道不应该引起咱们体育工作者的反思么?为何学生的体质差到这个地步?作为一线体育教师该如何去行动,进一步挽救学生体质,进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毛泽东主席提出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到现阶段的“少年强则国强”这些振奋人心的口号的提出,把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而摆在了风口浪尖上。作为一线体育教师,前面所提到的这些现象或许不只是我所在学校的个别现象,那么从这些现象中,本人认为可以从国家教育政策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实施、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养成、家校互动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剖析。

        1、国家政策方针落实是引领。

      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学生体质与健康检测是国民体质健康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了,最近一次的调研报告(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指出,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出现好转;学生营养不良持续改善。虽然整体上呈现出向好的趋势发展,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每个阶段都有相当一部分的小胖墩和小眼镜在校园里出现,说明学生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同时存在,也就会导致前面所说的那些现象的频繁发生。不得不让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国家的这些政策措施我们是否真正的落实到位?该怎样让这些政策产生实际评估效果进而持续改善学生体质差的局面?

        2、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是核心。

      学校是实施体育课程的主阵地。体育课程的实施直接关系着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体育道德品质的培育。教育部体育与卫生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主张学校体育课程的“教会,勤练,常赛”理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于素梅教授基于她多年在学校体育研究中提出了运动需求理论和运动技能学习的窗口期理论,这些理念都围绕着学校体育课程的核心要素展开,为学校体育课程做出了精准指导,而在体育课堂中,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前面所提到的现象呢?在我看来,一方面,我们在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这一重要环节中的不完整性,往往我们只是在课堂中实施了教会学生某项运动技能,课堂中和课后很少有大量时间来进行动作技能的练习,经常进行比赛也就更无时间保障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阶段的差异性,不同学段的学生运动水平差异较大,探索适合该阶段的精准运动项目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不是我们经常所看到的一刀切和满堂灌式的体育课程。当然作为体育老师,我们也应当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运动需求,这样或许能帮助我们适时做出课程安排的调整,以达到学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教师达到更高效的体育课程教学。

        3、学生体育素养养成是关键。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的体育运动素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体育老师在传授了基本运动技能和体育与健康知识后,学生自主走出去进行锻炼或比赛,这样的习惯是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所形成的,相反,那些极不情愿抬起手迈开腿的“小胖墩”更是应当让我们引起关注。那么,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产生厌倦心理是很正常的现象?其实这也不是非常难理解,就我本人的经历来说,我在农村学校教授体育课程时,那些学生也都相对来说比较喜欢,而且在体育行为,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体育品德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但县城里的一些学生则还不完全能够达到这样,我想这难道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个人素养习惯?亦或是其他方面?这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和了解。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对某一项运动技能产生兴趣并持续练习,进而运用学到的技能参与竞赛,在竞赛中获得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塑造,这或许就在无形之中实现了“教会,勤练,常赛”这样的顶层设计理念。

        4、家校互动模式创新是保障。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呀,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到长大成人,始终离不开来自父母们的言传身教。当然,孩子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来自学校这个场域的熏陶,这样作为青少年,他们在不同的场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这就为我们家校互动的模式带来新的挑战。随着信息爆炸的时代的席卷而来,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学校的方方面面也都需要通过老师与家长们长期高效的沟通,目前来看,我们使用的方式比较多,如家校互动微信群,扣扣群,电话,或者是定期举行的家长会等等,我所考虑的是,能不能这些家校互动的方式上进行创新?最近,咱们学校教育改革在火热的进行“双减”政策落实,可以看到一些地区和学校也都相继颁布本地区的具体方案,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作业方面(主要是语数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举措,那么,在学校小的学科门类,如体育与艺术教育,劳动教育这些被家长们边缘化的学科,我想更应该发挥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回归到体育,咱们体育课程也是可以布置体育作业的,如此在学生课后完成体育课程作业的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家校互动的良性循环,如,学生在进行体育作业时往往会拉上家人一起,一方面会让家长形成监督及鼓励学生,另一方面家长们如果本来就有掌握了体育运动基本知识和技能,也能对那些体育作完成质量不好或兴趣不高的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曾经有报道称南开大学在学生毕业时要求学生体质健康达标,颁发体质健康达标证书以此来作为提高各界人士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国家教育部也是出台并做了一些持续性的举措,如加强体育在中考中的分值或者是在未来将体育纳入高考也是一种大趋势。作为一线体育老师,当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发生时,我们心里不禁会给“少年强则国强”这样的口号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记于2021年国庆假期

                                    2021年10月3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