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孙秋备:狼三则(一)

《狼》出自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我们知道,“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异”,就是记录鬼怪离奇的故事。郭沫若先生描述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上半句说了书中的内容,下半句则说出了写书的目的。那么,《狼》这一课的教学,不管是单篇精读,还是多文本阅读,都要扣住“志异”二字,围绕“异”字设计课堂活动。这篇文章作为初中起始年级的文言奠基课,故事性应该是教学的着眼点。很多老师把教学重心放到故事情节的概括和梳理上,虽然也算依体而教,但却忽视了文章的篇性特征,设计常常落入窠臼,难有亮点。

不管大人小孩,人人爱听故事。在语文学习中,剖析故事的奇异之处,剖析好故事的特征,对于阅读和写作都大有裨益。所以,着眼故事内容的奇异,编组多文本进行群文教学,通过探讨故事情节的曲折、故事环境的紧张、故事人物的生动、故事结构的张力等这些好故事的必备要素来提升学生的读写素养,是《狼》这一课开展深度学习的一个途径。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编组《聊斋志异》中多个短小生动的故事来做群文教学,其中,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狼三则》组合在一起。这三则《狼》故事内容比较相近,都是屠户和狼的故事,所不同的是《狼》(其二)更耐人寻味更能给人启发。所以,被长期选入教材。而这些异同,正好可以作为激发学生探究的课堂活动。基于此,我把《狼》1+X阅读教学的议题确定为:读《狼三则》学写故事。这一议题既能提升学生阅读、理解、感悟、鉴赏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将文本内部的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为我所用。这节课是青春语文写作型教学,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本节课可以安排在《狼》的第二课时教学。教学目标设计为:疏通文意,能说出故事之“异”;比较阅读,探究故事形式上的共性特点;思辨阅读,讨论好故事的特征。教学思路是先面后点。先疏通文意,从“面”上引导学生发现故事的基本特征,再深入探究,思辨阅读,从“点”上挖掘好故事的根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由学生喜闻乐看的“故事”,切入本节课的主题:好故事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猜中国古代最会讲故事的人是谁,引出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复习识记相关文学常识,出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跟《狼三则》学写故事。

活动一:讲故事

第一步,读《狼》(其二),自主说译故事。复习文中重点词汇。本着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文言词汇的识记积累不宜面面俱到,只需把本课中最突出的、新出现的或者学生比较陌生的词汇及用法加以强调即可。这节课积累的重要词汇包含两种类型: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学生初学文言文,我们要把专用术语融汇到具体语境中来学习,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

第二步,学生自主说译文意之后,再引入《狼》(其一)和(其三)。我们可以在课前把文本资料发给学生,标注上详尽的注释和译文,便于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课外文本的朗读更不可或缺。这个环节教师先范读一篇,可以先读《狼》(其一),因为这一篇的生僻字比较多,把易读易懂的《狼》(其三)留给学生齐读。学生容易读错的是“以吹豕之法吹之”中的“豕”,教师要强调读音,并适当拓展“家”的造字原理,加深学生记忆。我告诉学生,“家”字,宝盖头下面就是一个“豕”,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有了房子,房子里养了猪,生活安定下来,就是一个稳定的“家”了。由“家”字的造字原理来加深学生对“豕”字形字义的记忆。

第三步,猜词义。《狼》(其一)(其三)讲了怎样的故事呢?先弄懂这些词语的意思。课外文本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印证、强化课内所学,而不是训练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所以,不提高难度,让学生比较、猜译。我把课内外词汇比对列出,让学生比照着猜读。然后让学生自主总结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的方法,即迁移课内所学词汇及句式的释义。接着,就让学生运用这个方法自主译读《狼》(其三)的重要词句。这样,既反复识记了课内重点词汇,也教给学生迁移课内所学读懂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第三步,学生自己说译课外两篇文章。教师要留足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疏通文本。要不然,后面的探讨就不能顺利进行。程度好的学生咱们鼓励他脱离译文自主翻译,程度差点的,可以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载】孙秋备:狼三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