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4月18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30课/总第838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言取而行违,温彦博恶之;面誉而背毁,魏徵恶之。”
译文:
文中子说:
“言语赞同而行动违背,温彦博厌恶这种人。
当面赞誉而背后诋毁,魏徵厌恶这种人。”
感受:
温彦博(574-637),字大临,太原祁人,北齐文林馆学士温君悠次子,礼部尚书温大雅之弟。
初仕隋朝,后归唐,历任幽州大都督长史,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御史大夫等职。
殚精竭虑,一心为公,后封西河郡公,进封虞国公。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二一附曰:
弟子有德有行
师父明眼如炬
言取行违,彦博恶之;
面誉背毁,魏徵恶之。
薪火传圣道
天下得栋梁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4月17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9课/总第837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变风、变雅作而王泽竭矣,变化变政作而帝制衰矣。”
译文:
文中子说:
“变风,变雅的兴起意味着王道衰败,
变化,变政的兴起意味着帝制衰亡。”
感受: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变风,变雅与正风正雅相对,即反应周朝衰败的作品。
“正,变”为划分时代治乱的标准。
《续诗》中的化,相当于《诗经》中的雅,
《续诗》中的政,相当于《诗经》中的风。
二一附曰:
与时偕行处
尊德性
道问学
自强不息
生生大德当如何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4月16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8课/总第836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郡县之政,其异列国之风乎?列国之风深以固,其人笃。
曰:我君不卒求我也,其上下相安乎?
及其变也,劳而散,其人盖伤君恩之薄也,而不敢怨。
郡县之政悦以幸,其人慕。
曰:我君不卒抚我也,其臣主屡迁乎?
及其变也,苛而迫,其人盖怨吏心之酷也,而无所伤焉。
虽有善政,未及行也。”
魏徵曰:
“敢问列国之风变,伤而不怨;郡县之政变,怨而不伤;何谓也?”
子曰:
“伤而不怨,则不曰犹吾君也。吾得逃乎?何敢怨?
怨而不伤,则不曰彼下矣。吾将贼之,又何伤?
故曰三代之末,尚有仁义存焉;六代之季,仁义尽矣。
何则?导人者非其路也。”
译文:
文中子说:
郡县之制与分封之制是完全不同的!
分封之制历史悠久制度稳固,百姓笃厚朴实,会说:“天子本就对我们毫无所求。”因此国家上下也就相安无事!
等到衰亡之时,百姓劳苦而人心离散,人们都会感伤天子恩德的减少,而不会心怀怨恨。
郡县之制只知取悦于民侥幸成功,百姓贪慕利益,会说:“天子本就对我们没有丝毫抚恤。”因此地方官员屡屡变动。
等到变乱之时,政令苛刻而官吏催迫,人们都会怨恨官吏心地冷酷,而不会感伤。即便有好的政令,也来不及施行。”
魏徵说:“请问分封之制衰亡了,百姓感伤不怨恨;郡县之制变乱了,百姓怨恨不感伤;为什么呢?”
文中子说:
“百姓感伤而不怨恨,会说这毕竟还是我的国君啊,我怎么能逃走?怎么会怨恨?
百姓怨恨而不感伤,会说此人败亡了,我要收拾他,又怎会感伤呢?
所以三代之后,尚有仁义留存于世;六代以下,仁义不复存在。
为何这样?是因为引导人们走的不是正道。”
感受:
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六代:晋、宋、北魏、北齐、北周、隋。
郡县制:分封制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标志。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法家历代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了郡县制。
二一附曰:
论郡具之今不足
思分封之昔美好
于今日之所当行
生生为宜
当如之何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4月15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7课/总第835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谓:《续诗》之有化,其犹先王之有雅乎?《续诗》之有政,其犹列国之有风乎?
译文:
文中子说:“《续诗》中的化,就相当于《诗经》中的雅吧?
《续诗》中的政,相当于《诗经》中的风吧?
感受:
《诗经》由《风》《雅》《颂》组成。
“雅”又分“大雅”“小雅”,合起来是四部分。
二一附曰:
《续诗》之教化,有如《诗经》之“雅”意。
《续诗》之政德,有如《诗经》之“风”情。
都是生育化民处
淳淳厚德!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4月14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6课/总第834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谓叔恬曰:“汝为《春秋》《元经》乎?《春秋》《元经》于王道,是轻重之权衡,曲直之绳墨也,失则无所取衷矣。”
译文:
文中子对叔恬说:“你研习《春秋》《元经》了吗?
《春秋》《元经》之于王道,就好比称量轻重的称砣和称杆,测定曲直的墨线和墨盒,没有它们就失去了掌握王道的准则。
感受:
王通《续元经》,共十五卷,凡五十篇,仿《春秋》而成。
所记上起晋惠帝永熙元年(290),下迄隋开皇九年(589),凡三百年间事。
主要针对“魏晋以下数百年,九州无定主”的混乱局面。意欲通过倡导儒家传统思想以重振皇纲,为天下太平献“长久之策”。
《元经》早亡佚,今存宋本《元经》系伪书。
二一附曰:
昔日种种
兴亡更替
今日览之
经史以为鉴
以为今生生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4月13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5课/总第833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薛收问《续诗》。
子曰:“有四名焉,有五志焉。何谓四名?一曰化,天子所以风天下也;二曰政,蕃臣所以移其俗也;三曰颂,以成功告于神明也;四曰叹,以陈诲立诫于家也。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伤焉,或恶焉,或诫焉,是谓五志。”
译文:
薛守问《续诗》。
文中子说:“有四种名称,有五种志意。
四种名称是什么?
第一是化,天子用来教化天下;第二是政,地方官员用来移风易俗;
第三是颂,用来把成就的功业禀告神明;第四是叹,用来教导并约束家人。
共此四种,或赞美,或勉励,或批判,或厌恶,或告诫,这就是五种志意。”
感受:
王通《续诗》共十卷,凡三百六十篇,仿《诗经》而成。
受晋,宋,北魏,北齐,北周,隋六代之诗,通过化,政,颂,叹四种体例,以期达到美勉伤恶诫五种情感。
二一附曰:
四名五志,圣人教化以《续诗》。
四名以化,政,颂,叹。
五志以美,勉,伤,恶,诫。
述之以教后人
今日闻之
勤而行之
以教来者
以养蒙正
躬行之以成吾德!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4月12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4课/总第832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房玄龄问史。
子曰:“古之史也辩道,今之史也耀文。”
问文。
子曰:“古之文也约以达,今之文也繁以塞。”
译文:
房玄龄问史书。
文中子说:“古时史书辨明王道,现今史书夸耀文采。”
又问文章。
文中子说:“古时文章言辞简约而事理明达,现今言辞冗繁而事理不通。”
感受:
文辞浮艳,史笔淆乱,以致文道乖析,大义不存。
二一附曰:
古史辩道,文约以达!!!
今史耀文,文繁以塞。
吾有先师文中子
以史明道引后贤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4月11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3课/总第831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君子哉,思王也!其文深以典。”
译文:
文中子说:“曹植真是君子啊!他的文章深刻典雅。”
感受:
文中子倡导匡经,正史,彰明文道,
纠正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文风,
批判哗众取宠,鼓吹异端的写作动机。
君子大人者,以至公至正之心,或修史传记注,或续圣贤经典,以文彰明大道有补于世。
二一附曰:
陈思王的文章深刻典雅,
有匡经正史彰明文道之风。
文中子先师览文而生叹!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4月10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2课/总第830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陈思王可谓达理者也,以天下让,时人莫之知也。”
译文:
文中子说:“曹植可谓明达事理,把天下让给兄长,世人却不知道。”
感受:
陈思王,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人(安徽亳州)。
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故称“陈思王”。
“魏祖欲立为太子,植不自雕砺,饮酒晦迹。兄文帝矫情自饰,以为求嗣,人不知子建让兄耳。”
二一附曰:
天地之大,争即不争。
天地之仁,不争即争
陈思王行迹深意
吾师文中子慨而叹之!!!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4月09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121课/总第829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达人哉,山涛也!多可而少怪。”
或曰:“王戎贤乎?”
子曰:“戎而贤,天下无不贤矣。”
译文:
文中子说:“山涛真是宽宏明达之人!对人颇多认可而很少责怪。”
有人问:“王戎贤明吗?”
文中子:“王戎要是贤明,那么天下就没有不贤明的人了。”
感受:
山涛(205-283),字巨源,河内怀县人(河南武陟zhì)。
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老庄》,隐身自晦,与嵇康,阮籍等交游。
竹林七贤:魏晋之际的一个名士集团,嵇康、阮籍、阮成、山涛、向秀、王戎、刘伶这七位名士,曾在嵇康山阳(今河南修武县)别墅的竹林里聚会,由此得名。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玡临沂(山东临沂)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
初袭父爵贞陵亭侯,晋灭吴后进封安丰县侯。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
“戎典选,未尝进寒素,近虚名,天下目为膏肓之疾,及愍怀之废,又无一言以谏,但苟且简静容身而已,实非贤。”
魏晋名士真风流!
魏晋名士们的脱俗生活和高尚情趣,展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傲人的贡献;也展现了他们个性的才情之美,玄味的气质之美和超人的仪容之美,魏晋风度成为人们的一种审美理想。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唯酒是务,经常纵酒佯狂,有时还于屋中一丝不挂,人家见了难免要批评他,他却说:“我把天地当做房屋,把房屋当做衣裤,诸位为什么要跑到我的裤裆里来呢?”
王徽之“雪夜访戴”,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徽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二一附曰:
天地间
有一群自了汉
曰:“竹林七贤”
吾文中子先师
觉民行道
立心立命继绝学
筚路蓝缕
薪传以待平天下
视这一群魏晋
自了汉
“啊”
“啊”
“啊”
唯叹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