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存在与虚无》笔记9

《存在与虚无》

第一卷  虚无的问题

第一章  否定的起源

四、虚无的现象学概念

海德格尔的虚无理论:

1.存在和非存在不再是空洞的抽象

存在的合理性

虚无的难题只有限制理智的功能才有价值,并不属于理智的范围。反而存在着许多暗含了对虚无的领会中关于人的实在的问题:仇恨,辩解,懊悔。

对于这个此在甚至和虚无是一并存在的,虚无它是一种现象的永恒可能性——焦虑。

海德格尔不为非存在保留一个存在,哪怕只是个抽象的存在——虚无不存在,它自我虚无化,它被超越性所支持所制约。海德格尔把人的实在的存在定义为——在世。

人的实在只能在超越cunz时存在显现成被组织为世界的整体。海德格尔认为任何规定都是超越,这种对世界的超越也是向着他本身的。

人是一个遥远的存在,自我性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总是与他所是的东西分离,但这种分离是由他所不是的存在的无限广度所造成的。

只有在虚无中,存在才能够被超越。

“人的实在”是作为存在在非存在中的显露而涌现的,世界则是悬搁于虚无中的。

焦虑是什么来的?就是对这双重的和不断的虚无化中发现的。

人的实在在虚无中确立起来以把握世界的偶然性,世界的偶然性就向人的实在显现出来了。

世界刚一显现为世界,就表现为“只是那个”,我们把世界理解为世界,这就是一种虚无化。

那么“人的实在”在非存在中显露的能力从何而来呢?海德格尔强调这是从虚无中获得基础。虚无之所以能成为否定的基础,因为它已把不包含在作为它的本质结构的否定中,所以也就是说,虚无不是作为未分化的空洞或做将不被当做相异性的相异性而成为否定的基础,它是否定判断的起源,因为它本身就是否定,它奠定了作为行为的否定的基础,因为它是作为存在的否定虚无,只有在被明确的虚无化为世界的虚无时,才能成为虚无。虚无把存在带到他的内心中。

如何用显露来说明这种虚无化的否认呢?

海德格尔哲学的特点就使用全部掩盖着暗语的否定的肯定术语来描绘“此在”。

此在是什么?此在就是在自我之外,在世界之中,它是一个遥远的存在,它是忧虑,它是它自己的可能性,所有这些都在说:此在不是在自身之中的,它与它自身不是直接贴亲的,但超越了世界,因为它把本身看作不在自身之中,又不是世界。

如果我在世界之外的虚无中显露物质,世界之外的虚无又如何能够成为我们无时无刻在存在深处遇到的那些非存在的小湖泊的根据呢?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使世界滑入虚无中,而是处在存在的范围内,拒绝将一种属性给予一个主体。它应该是一种多属性,多主体交叉你,共生的关系。

任何一个否定都起源于一种特殊的超越存在,他是向着另一个存在的超越。

怎么才能够认为这些实在部分在宇宙之中?而同时,又部分在物质世界之外的虚无之中?

哇,感觉好难。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关于距离的例子来阐述。两个点,因为被一段长度分开而相互保持着距离。其实就是说一个对象构造成一个形式,是通过排斥另一个对象,甚至把它作为一种基质来达到的,那我们就发现有同样多的否定它时而进入限制的概念,时而进入距离的概念,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这种否定都不能被消除。

同样的否定就包含在这种越过众,因为这个概念恰恰表示了对离开的消极反抗。

海德格尔是认为“人的实在”是拒绝离开的,即,它作为创造了距离同时又是距离消逝的东西涌现于世。

否定是实现统一的纽带,它把连接这两点,并使它们呈现于直观的直接关系中,明确定义为距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如果要求把距离还原为一段长度的量度,那就只是掩盖了否定,因为否定正式这个量度存在的理由。

刚刚通过距离的例子指出的东西,也可以把实在描述为不在场、蜕变、相异、相斥、懊悔、有无数这样的实在,他它不仅是判断的对象,而且被人的存在体验、克服、惧怕、否定,就像它们存在的必要条件那样包含在它们的内在结构中。我们称这些实在为否定性。

康德在谈及限制性的概念时略微察觉到了它们的意义,这就是一类否定的东西和肯定东西之间的综合,其中否定是肯定的条件。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把否定至到物质世界之外的虚无中去,因为它们散布在存在中被存在所支持,并且是实在的条件。世界之外的虚无表明,绝对的否定,但是我们刚才发现,许多世界之外的存在,他们和别的存在具有同等的实在和效用,他们之中包含着非存在。

虚无如果不被存在所支持,就会作为虚无而消逝,那我们就会重新陷入存在虚无,只有在存在的机制中,财可能虚无化,如果一些虚无能被给予,它既不在存在之前,也不在它之后,也不再存在之外,那就像蛔虫一样,在存在的内部,在他的核心之中,这就是一种摆动和轮回。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存在与虚无》笔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