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学历焦虑吗?

你有学历焦虑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说:

我有!我太有了!

在各种文章、节目,各位老师父母亲戚还有peer pressure的共同作用下,学历焦虑越来越普遍了。而且最可怕的是,对于我来说,我不敢不有、不得不有、必须得有学历焦虑。我本就是一条咸鱼,如果我连学历焦虑都没有了,那我连什么成本都不需要就能拥有的上进心都没有。有这么一个学历焦虑,我至少还能向周围的人宣告一下:我想进步。

为何学历焦虑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

也许现在我们真的应该仔细想一想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悬浮时代


悬浮时代,是我在项飙老师的一个访谈中听到的一个词。

悬浮时代中的悬浮,是指对当下的一种悬置,不直接面对当下,而是把当下当作迈向未来的台阶;只想要逃离,却不知道奔向哪里,去了之后也依旧悬在空中。在这样的一个悬浮时代中,大家纷纷选择用流动来解决问题。人们畅想着美好的未来,拼命想要摆脱当下,去到一个新的地方。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丧失了面对当下,反思当下,解决当下具体问题的兴趣。大家都在忙着流动,却没有人意识到其实流动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人们努力地工作,并不是因为热爱这一份事业,而是因为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在这一阶段积累更多更好的资源,从而为向下一个阶段流动打好基础。努力是为了逃离。大家都只顾着“埋头苦干”,却不知道“抬头看路”,大家都在“埋头苦干“的时候,自己停下来“抬头问路”,那真是太浪费时间了。

而之所以会觉得“抬头问路”太浪费时间了,是因为人们相互之间产生了比较。有了比较,就会有多少之分、高低之分,这就跟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平等主义”诉求产生了矛盾。那么为了维持这一份“平等”,大家得整齐划一地“埋头苦干”。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首先,这样只顾“埋头苦干”的做法剥夺了人们停下来反思和解决当下具体问题的机会,人们很难从当下的生活中体会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其次,在社会阶层固化越来越明显的现在,就连“埋头苦干“也失去了曾经的功效。随着社会阶层的固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同阶层的客观生活状态开始高度分化,但是人们的主观意志依旧出奇的一致。对于很多事情的定义和评价,不同阶层的人们依旧采用着同一套标准,这就导致通过“埋头苦干”的方式越来越难以实现阶层的跨越,焦虑越来越严重。

学历焦虑


为什么会感到焦虑?焦虑的产生,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达不到某一个统一的标准,无法达成目标或者无法定义自己当下行为的意义,失去了方向感和认同感,从而逐渐产生的。因此在我看来,焦虑的核心关键词是“比较”。这一比较,又分为同统一的标准比、同自己的目标比和同别人比三种。

“焦虑”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这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是评价和衡量一切的关键所在。

那么对于像我这样的学生来说,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准,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分数。然而在这背后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心中默认存在的或者客观上就存在的分数的等级/档次,而这个等级/档次,又常常会被当作判断能力高低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并不客观。

89分和90分的差距,为什么与88分和89分的差距感觉不一样?正是因为89分和90分所在的等级/档次不同。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某一阶段内的学习成果、知识掌握程度、熟练度,但是这真的能说明,考89分的人学习能力不如考90分的人吗?

高考之后填志愿、选学校也是同理。大家都会考虑将自己的分数最大化利用,想要尽量去到有“985”“211”名号的学校。“985”“211”就代表了学校的档次,大家根本不需要知道你确切的成绩,只要知道你在哪个学校,就知道你的成绩大概在哪个区间,并且认为你的学习能力也在和你成绩相匹配的那一个档次里。

和标准比,和档次比,焦虑开始产生了。

但是,有时我们也很难去批评或者责怪他人用这样一套标准来衡量我们,因为就连我们自己也是用这样一套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不然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焦虑呢?我们都知道分数不一定代表能力,但是我们仍然会选择用分数来衡量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考核方式,而不仅仅是笔试的成绩,也许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分数代表能力的刻板印象。

然而这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分数决定论,我并不觉得这样的说法很极端。在学校里,分数高、成绩好就代表着话语权,也许话语权并不只有这样一个来源(校园霸凌这样的另当别论,不在这次的讨论范围内),但是成绩好必定是其中之一。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经历学生时代的人都会有的感受。成绩好的人想要保持好成绩,因为好成绩代表着老师的关注、同学的崇拜(当然会有人因为热爱学习所以自然而然保持着好成绩,但我认为成绩好的人并不会排斥或拒绝好成绩所带来的收益);成绩不那么好的人,也许就要忍受着老师、同学的忽视甚至是嘲讽。而在极其敏感的学生时代,忽视和嘲讽是最能够伤害人自尊心的做法。

(好像扯的有点远,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了······)

(回归正题)

除了这个统一的标准、等级和档次的划定,焦虑的产生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标准达成失败。

标准为何会达成失败?

对于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还能有啥原因,考试成绩不够高呗。

那么为什么考试成绩会不够高,成绩会不够理想?

原因也很简单嘛,要不就是压根没用功,实力不够;要不就是考试时候的状态、运气不好等等,一些难以人为控制的因素出现了问题。后面的这一种原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分数的等级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以上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焦虑,因为这时候另一种比较出现了,和别人的比较。觉得自己不用功,是因为看到别人都在跑图书馆,心里慌张得不行;自己状态/运气不好,可是别人状态/运气很好,自己失常发挥,别人却能超常发挥,努力的意义在这时候大打折扣。

我们越和别人比较,就会发现自己越焦虑。

但是不能忽略的是,我们之所以会感到成绩“不理想”,分数不够高是一方面,但是还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给自己设置了一个过高的“理想”目标。

成绩不够理想还有一个另外的原因:目标和能力的错位。这样的错位就导致目标实现失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并且,在努力朝目标迈进的同时,难免会自我怀疑,想象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产生焦虑。

此外,更痛苦的一点还在于,这所有的比较,不仅仅只是自己在心里默默进行的活动,你的父母、亲戚或者其他周围的人,还会替你比较。这些比较再通过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发酵,给个人造成越来越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比较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常常感觉自己不得不参与比较,不能不参与比较,而且觉得比较无穷无尽。

正是因为这一切比较的产生,学生们不敢再在学校里停下来思考了。大家该做的就是拼命学,拼命背,玩命考,不要考虑为什么学习,不要考虑未来学什么专业,不要考虑人生的方向,考虑就是浪费时间,享受学习之外的生活就是罪恶。外界经常倡导“减负“,可就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一届比一届结束晚自习的时间晚,一届比一届周末的时间短,一届比一届的文体活动少。大家的口号都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本来是一句调侃,但当这句口号逐渐成为现实,是不是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警惕?当学习失去了动力,只是被排名赶着走,大家埋头苦学只是想着提高分数,赶快逃离充斥着考试和比较的学校,这样的学习,真的有意义吗?“埋头苦学”,学习只是为了比较;不顾“抬头看路”,未来只剩下迷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可能会不感到焦虑?

学习的催化剂不应该是焦虑,学习的方式也不应该是“埋头苦学“,放弃思考,学习的过程有些枯燥是正常的,但不应该挑战生理和心理上的极限。

努力有用?

除了比较,焦虑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大家失去了通过努力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命运,实现阶层跨越的信心,开始怀疑,努力究竟有没有用?

依旧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学生来说(因为我只有当学生的经验),一方面,前面说到了很多无法人为控制因素的存在,而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会使我们怀疑努力究竟有没有用,也许努力几个月不如在考前求个好运(有点玄学)有效。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人们都把学习当作实现阶层跨越的一个途径,而当阶层跨越的可能性被大大减小甚至阶层固化的时候,努力的作用似乎还比不上投个好胎。

励志故事好像越来越不可能发生了,心里鸡汤喝起来越来越索然无味了。这是整个社会的通病,而不再只是一个人的困境。个人无法要求外界为我们创造一个能够慢下来思考的环境,我们只好从自身出发。

似乎解决一切困境的方法,都是从个人自身出发。

专注当下 专注自身

又是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东西:专注当下,专注自身。

既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那个标准开始,那么,就让我们从为自己量身定做切合实际的目标开始改变。梦想过于美好,很可能会有破灭的风险;将别人的那一套标准套在自己身上,只会让自己喘不过气。

接着,慢下来,多多“抬头看路“。不要想着别人在你“抬头看路“的时候“埋头苦干”,你要想到,只有“抬头看路”了,才能更有动力,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地“埋头苦干”。

多多反思当下,正如项飙老师所说:“多想想今天做的事情本身有什么意义,不要想我今天做的事情对明天有什么意义。”专注当下,目标的实现要从当下开始。

但也不能忘了那些不受人为控制的因素的存在,当自己无法达成目标的时候,原谅自己吧,因为结果永远不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反正人生总要经历很多次失败,不差这一回。下一回,能够有勇气重新来过就好。

我们需要的不是越来越多的焦虑,有时候我们也想放下所有的标准、竞争,好好地做一次咸鱼。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也有学历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