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什么症状都没有,一拍片检查就是癌症?

来源 / 多克特林(ID:gh_6abdcca402f9)

我是一名放射科医生。 

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放射科也是裁断病患生死的地方。 

怎么说呢,基本上被临床医生叫过来做放射检查(X光、CT)的患者,都意味着是“或多或少有点问题”的病患了。 

至于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你以为症状很轻就没事?NO!拍了片子才知道。症状轻或重,跟病情真正的轻或重,不是一回事。 

那一张片子,一份报告,有时承载着沉甸甸的生命。

多少人的欢乐,被这一份报告无情击碎;而多少人的悲戚和忧虑,又被这一份报告彻底终结。

1

很多年前,有个刚刚被某大企业录取的员工来我们医院做健康体检。 

他看起来面色红润、强壮结实,我瞟了一眼他体检表上的年龄:40岁。

这种健康体检,大都是走个流程而已,毕竟对于绝大部分健康人来说,体检能有什么事?

可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意外——在看到这个人的胸部影像时,我惊呆了。

右下肺见到一个大约2cm左右的淡薄密度阴影,病灶边缘似乎有毛刺,不注意看还真容易漏掉。 

我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个还沉浸在喜悦之情中的人。他正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结果无情的病魔已经抢先一步,把他及其家庭的美好前景无情掠夺。 

“你这个片子有问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建议做个CT再检查一下!” 

“是什么个情况?”他看到我在诊断报告上写的“不排除占位可能。”,我跟他解释,这个“占位”,有可能是肿瘤,他听了,当场被吓得不知所措。 

一个没有任何咳嗽或胸痛症状,否认家族癌症病史的中年人,竟然仅仅因为一个平常的健康体检,就被我“宣判”了一个这样恐怖的噩耗。 

我至今记得,那个酷热的上午,那个人,手捧着只有一页纸的报告,汗泪俱下地靠在墙边抽泣。 

后来,听他单位管人事的人说他去大医院做了手术,再无下文,我也没再见到他。

2

命运就是这么诡异——没有症状、感觉良好的人,一拍片就发现了癌症;而症状很重,各方面临床表现都与癌症非常相似的人,有时恰恰反而啥事都没有。 

上个月,有个66岁的老伯,因为“咳嗽痰中带血、胸闷胸痛,消瘦5斤”来院就诊,他儿子说,他爸烟龄已经超过三十年了,最近1年老是咳嗽——一听到这种主诉,我心里猛的一沉:“难道会是肺癌?” 

患者和家属都非常紧张,他们也有了心理准备,被临床医生叫过来做CT检查意味着什么。 

CT扫描完成,家属和患者回到走廊歇息等待结果,脸上写满了担忧。患者神色凝重,儿子和老伴紧紧握着他颤抖的手。 

我盯着他的CT影像看了又看,发现除了“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其他一点问题都没有。

家属们看到报告单上“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诊断,简直是如释重负,又惊又喜,一连追着我问了好几遍:“医生,这个不是癌症吧?您再认真看看好吧?” 

“没问题,大伯您就是支气管扩张,再有点肺内感染!放心好了,没事,不过您抗炎治疗后还要再来复查一下哦!” 

顿时一阵鼓掌声欢呼声传遍了走廊,这家人立马焕发了过节一般的喜庆,好像马上就要在医院唱起卡拉OK似的。 

我还听到他们说,要赶紧回去烧香还神——呵呵,看病之前苦苦哀求现代医学,看病之后求神拜佛……这,好像也是中国人的人之常情吧。

3

还有一些患者的情况更加奇怪,来看A病,结果查出B病。

也是一位长期咳嗽的患者,在其他医院已经拍过胸片,报告说“有阴影”,她很担心是肺癌,于是又做了CT,拿片子过来让我再看看。

我盯着她的CT片子仔细端详了一番,并没有发现所谓的“阴影”;但是我看她的右侧乳腺软组织影有点问题,似乎可见不太确定的小点状钙化。

“你的肺没有问题,但你的乳腺需要再检查一下看看。”我建议道。 

她感到很惊讶——我明明只是咳嗽,为什么肺没问题,反而要查乳腺?

后来,这个患者在一家更大的三甲医院,做了更详细的检查,并且进行了手术。结果是乳腺癌早期,没有扩散的迹象。

恩,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是的,作为影像科医生,我们的职责和使命不就是为了捕捉更多的“万幸”吗?

但是,也还是有很多“不幸”,是医生根本无能为力的。

4

医学影像学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很多高精尖显像设备——从X光到CT、MSCT;还有MRI、Pet-CT、Pet—MRI,显像精度越来越高,对病灶的识别能力也越来越灵敏……但即使是这样,“漏网之鱼”的病灶也还是很多很多。 

不少患者刚刚检查出重病(多为癌症)的时候,常常会非常费解: 

“现代医学这么先进,为什么早期还是发现不了我的癌症?”

“为什么我年年体检正常,结果还是一发现癌症就是晚期?” 

“为什么我现在一点症状都没有,你却告诉我我现在是癌症晚期?” 

这就是医学的局限性所在了。癌症之所以恐怖,就因为它来得悄无声息,发展却非常迅猛。 

看似很健康的人,实际上说不定已经有潜伏的癌症在体内悄然滋长,而癌症从早期发展到晚期,也许并不需要一年的时间(甚至比几个月还要短)。

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年年体检正常但一发现癌就是晚期”。 

很多癌症患者早期都没有任何症状,就连天天诊断癌症,对癌症症状最为敏感、最为熟悉的医生本人,首次发现自己的癌症时,也常常已经是中晚期。 

著名的日本医疗剧《白色巨塔》中,一个非常出色的胸外科医师,癌症中心的院长财前五郎,首次发现自己得了肺癌的时候,也已经是脑转移的第四期了,而在这之前,他还遭遇了一次漏诊(CT片上没有看到他胸膜种植的转移灶)。 

《白色巨塔》剧照

你以为这仅仅是电视剧情节吗?现实中这样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在医学水平位居全球顶尖的日本,一个最出色的癌症医生,都无法早期发现自己的癌症——医疗技术的局限性,显然远远超越普通公众的认知。 

5

现代医学虽然“看起来”很先进,但对于癌症,很多时候还是没有办法——不要说有效治疗,就连早期诊断,都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有人说,现在多层螺旋CT都能看到1毫米的病灶了,那我经常照一照CT,不就可以早期发现癌症了吗? 

这其实是个误区。因为,很多癌症早期并没有形成病灶,等到影像学能识别的时候,肿瘤已经长到了一定的大小,这时候病情往往已经是中晚期。 

况且,CT检查,也只是对肺部、鼻窦、鼻咽部的肿瘤,检查效果较为灵敏,而对于胃、肠道、食管这些部位的肿瘤是很难早期查出的。另外,如果每年都做CT检查,这样的辐射量往往会对人体本身造成更大的伤害——其致癌风险甚至大于防癌收益。

事实上,医生也不可能对一个平时没有明显症状的普通人,全身都用上最精细的检查手段——因为任何年龄段、任何身体部位和器官都有可能得癌,那难道全部都要查上一遍?这个成本,以及医疗资源的损耗,是医患双方都无法承受的。退一万步讲,就算你真的能全身查一遍,再先进的医学设备也还是有盲点,有漏诊,有假阴性假阳性,也还是保证不了万无一失。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依凭有限的现代医学水平,敏感度有限的医疗设备,识别力有限的医生肉眼,去捕捉变幻莫测、复杂多变的病灶。

影像科医生就是一个狙击手,努力抓住病灶转瞬即逝的蛛丝马迹,尽量让病灶无以遁形——只可惜,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百发百中。我们只能竭尽所能,去提高“命中”的概率。 

这是我们医生的使命,也是宿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有的人什么症状都没有,一拍片检查就是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