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心”就是指我们心中的烦恼。而《心经》就是有治我们的种种心,让人找到自心,认识自心,明白自心,打破迷情妄执,沐浴佛法,洗涤我们内心的垢秽,使人心平气静,进而拥有超脱的智慧,还我们本来清静的境界。
《心经》主要阐述了“诸法性空”的基本思想。佛学界一方面用“空”这个取消一切现象和差别的概念来论证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虚幻不实;另一方面,又把“空”安置为世界万有的统一基础,并说它就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法性” “佛性”或“涅槃”,要人们去追求。
妄想的产生,无明是根源,欲望是动力,对拥有的执着是助缘。
妄想导致人生的各种过患,《心经》告诉我们要远离颠倒梦想。它对付妄想的绝招是:从照见五蕴皆空认识到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相,无智无得;心无牵挂,妄想自然就不会有了,也不再有什么执着。
因缘所生法,是指生灭变化之有为法。“因”是前面的一个动机;只要前面一动,连锁反应就来了,这就是“缘”。“因”与“缘”配合成熟时,就会产生结果。
缘起性空,缘起是指一切法因缘而生,缘聚则有,缘散则无;当体即空,人我、法我当下即是不存在的。性空是指本性空不只是没有一个实在的本性,而是说一个空也不可得,这即是性空。无一法可得,是为究竟。
虽然性空,但并不碍妙有。妙有即是这因缘所生之法,它的当下即为性空。
既然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那么人生该如何获得幸福呢?佛陀在成佛后,首先教导人们的便是“四圣谛”。“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四种人生真理。“圣”是正的意思,“谛”是真理的意思。人活在这个世上就会有烦恼,也就是“苦”;而烦恼就是由人的执着造成的,也就是“集”;只有放弃烦恼和执着,也就是“灭”;人才能走上正确的道理,也就是“道”。“道”是修行的道理,也就是方法。这个脱离人生苦恼,获得永恒快乐的四阶段就是“四圣谛”,也就是《心经》中说的“无苦集灭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很多问题和烦恼,但我们不可自怨自艾,正确的做法是先认清问题的所在“苦”,然后找出问题的根源(集),再确立解决问题的目标(灭),最后制订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行(道)。所以“四圣谛”又是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五蘊盛、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
“乘”代表达到涅槃的不同方法或工具
声闻乘:听闻佛说四谛法而觉悟的圣者,达到四谛空的境界。
缘觉乘:观察缘起而觉悟的圣者,超脱十二因缘,没有无明,老死的困扰。
菩萨乘:修习六波罗蜜多而能自觉觉他的圣者,无智无得的菩萨空性境界。
禅定观修是整部《心经》实践的关键。三昧是佛教中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
“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是“度”或“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则是指通过智慧到达彼岸。
六波罗蜜多是菩萨达到涅槃的方法。也就是六度。
“布施”,惠,度悭贪。能对治吝啬爱烦恼,与众生利乐;
“持戒”,纪律,度毁犯。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菩萨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忍辱”,忍,度嗔心。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即能断除嗔怨气烦恼;
“精进”,勤,度懈怠。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禅定”,寂静,度散乱。又音译为禅那波罗蜜,止观双运名禅那,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妙境;
“般若”,悟,度愚痴。通过诸法体性本空之智,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愚痴昏昧无知(无明);
学习佛法是一个科学、哲学的心灵改造法门。
修心的关键在“观”字。此观并非眼观,而是观我非空非有、寂寂无念、了了常知的本来觉性,这是修心的总诀。
观自在菩萨,观照自心,心中常能住寂,悲天悯人,大觉有情,自己解脱也使他人解脱。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即修行,”深“是”深般若“对”浅般若“而言的,此处作”功行“解。”深“则释为有极深的修行功夫,已达到甚深境界。这种功夫是一步一步由浅而深达到的。
先是初发心,行观照审察。这就要求自心常在,扫除妄念,专住佛境;眼只见佛色,耳只闻佛声,身只对佛境,这样才能发现真心。但这也只是浅近的功夫。
进一步则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后,又能在无意中作意念守持,不为外界所牵动。知道所谓心想,无非是妄想攀缘影子。无论是能知所知,在根本上都是不存在的。从其本性来说,它们既是空是假,又非空非假;是有是无,又非有非无。若能如此,可以说已经达到空境了,但犹未达到”空心“。
再进一步扫除妄情,观照现前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一切意念无非自心所现,浮光掠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一切声响,如风之过树;一切镜界,如云在空中,都是幻化不实的。
不仅外面的世界如此,内心的妄情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切爱恨种子、习气烦恼也都是幻化不实的。于是起先要用意念来克服的心,现在就是不用心守护也达到了空。一旦境也空,心也空,心境两忘,便升入了一个新的阶次。
更进一步,连此境界也可以抛弃,便可以达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经扬弃。这样的功夫便由纯熟而转深,最终使一切人为的妄念消除,生出妙智妙慧,达于涅槃彼岸。
“五蘊”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之中,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受想行识说的都是心,是精神方面的。五蕴都是遮盖我们的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五蕴用简单的话讲,就是指一切有形的生理现象和无形的心理现象。
“色”,物质,一切有形象或占有空间的物质,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
“受”,感受,眼睛看见外境时所产生的苦,乐等感受。
“想”,概念,对所见的事物所形成的概念,当内心成外境接触所引起的思想活动。
“行”,行为或造作,因意念而行动,造作种种业,包括善业与恶业。
“识”,了别,判断,认识与分别。
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是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形态,功用,但它的形态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所以说是空。所谓空,不是指色外空(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色后空(物体灭了之后的空),而是当体即空。空指虚空、真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不是虚无。“空”是实相,实然之相,实然本体。“空”是绝对的相对性。而相对性是世界的真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物质现象皆是空,而一切空也正是物质现象。
物质("色")除名相外,别无其它存在方式,一方面,我们必须体悟“色”并无自性;另一方面,我们仍然肯定物质的存在。它的存在方式是缘起合成,我们必须以这个方法去参思,才不会堕入断见(即以为一切皆不存在)或常见(即以为一切事物实在存在),空与色是两极,但又包含对方。世间无一物不空,也无一物不有。修佛的人,关键是不要执迷于任何一面,不要偏于任何一极,即不执于空相,也不执于色相,这种正确的“空性”见是中观应成派的宗见,并不把“空”与“有”视为矛盾的对立。
一切事物的本质,短暂,不真实,不稳定,无常。佛法是依“有”言“空”,“有” “空”一体,“有” “空”不二。佛法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虚的顽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续转化的断灭空。
诸法,一切法,是指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一切法是以无自性为自性,自性即是无自性的。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心经》中著名的“六不”,是阐述空性义理最重要的六句话。观自在菩萨在此以“六不”的否定方式,来显示超越相对概念的空性。
“不生不灭”,五蕴真空,便无法可生,若法不生,自无可灭。一旦明了般若妙法,无妄想心,就不会有生有灭,也就不须求离苦,也就没有度脱苦厄之说。
“不垢不净”,世人染于有漏的恶缘,名为垢;圣人熏修无漏的善缘,名为净。
“不增不减”,人的本有心量并非修行而得,而是修行而显,所以心量不会因为觉悟而增加一分,也不会因为迷妄而减去一分。无论是世人还是圣人,佛性本有,真心俱在,人为地增一分或减一分都是不可能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彻底了悟真空实相的圣人,视因缘本身为空,其中自然没有挂碍之色法,没有“受想行识”诸蕴的心法。只有勘破般若甚深法,才能无幽不洞,不暗不除。这句话用白话来说就是,所以,在此空性状态中,物质现象是假有,感受(受),概念(想),意志(行),了别(识)也都是假有。
人类观的空性: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宇宙观的空性:诸法空想,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空中无五蕴:色受想行识;
空中无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空中无十八界: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是指内无六根,外无六尘,“十二处”也无了。因为根尘都没有,所以十八界也空了。这样,有关“人我”的五蕴,十二处这些东西都是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界”即十八界,是说各成界限,六根为内界,六尘为外界,六识为中界,六根,六尘,六识合成十八界,这十八界从宇宙观的层面来看,依然是空的。
所以,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因为这根、尘、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辗转无穷。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时刻观照,才能证得真空妙境,于是摆脱一切根尘识界,了然本来是空。
五蕴的蕴:聚积,五种性质相似的物质聚积,构成人类的身心。
六根的根:生长。如同树木有树根,能生枝干,于是六识可依六根而生长。
六入:侵入,受外界侵入的感官,共有六种感官。
六尘:污染。外在的环境对纯净的心造成污染。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句话是教导我们,破除十二因缘的法执,十二因缘相互联系,包括过去、现在、将来,也包括我们出轮回的办法。轮回不已是因为这十二件事相续不已,所以修行要断这十二因缘。
前面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无,破人我执,叫作为凡人法。而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起,为破法执,叫作圣人法。
从“无明”到“老死”叫作十二因缘,是缘觉主要所修之法。其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互相依赖而有,有此法才有彼法,是佛教“三世轮回”中的基本理论。
怎样才能停止无尽轮回的循环呢?佛陀了知十二因缘的法则,知道人流转生死的原因,而教导缘起的还灭,若能在起始之处灭除“无明”(无明尽)就不会衍生最后的“老死”。
“无苦集灭道”是著名的“四谛空”,“四谛”是诸法的理性,是不可变异的真理,对于修行而言,一开始当然要先体认苦、集、灭、道的真理。但以大乘菩萨道的概念而言,那仍是不够的,唯有了知四圣谛也是空性的,才能达到真正的自在与解脱。
苦谛:苦谛为对人生乃至三界矛盾与缺陷的揭示,具有人生价值判断的意义。谓人生乃至三界有八苦、三苦等众苦,终归以无常,无我为苦。苦,有逼迫、有为、烦恼、变易等义。苦谛四相:苦、无常、无我、空。观此四相,是为对治以世间为乐、常、我、净之执。
集谛:又名“习谛”“苦集谛”。谓众生所起烦恼,惑业为造成诸苦的源因。集谛四相:因、集(非常)、生(非我)、缘。观此四相,是为对治四种贪爱。
灭谛:亦称“苦尽谛”“爱灭苦灭圣谛”。谓灭尽诸苦之因(烦恼,惑业),即证得永无诸苦的涅槃,解脱,灭,有出寓,远寓,无为,不死等义。灭谛四相:灭(灭尽生死因烦恼)、静(息灭有为相之生灭造成而得寂静)、妙(证得自然净妙常乐的涅槃)、离(永离生死苦恼的三界,至最安稳的归宿处)。
道谛:亦称“苦出要谛” “苦灭道圣谛”。谓断灭诸苦而达涅槃的修行之道,修行之要,即“八正道”等。道,有出、固、见、增上等义。道谛四相:道(八正道等是圣者们证得涅槃所行之路,正真无邪)、如(此道符契是本来的真实之理,如如理作意而能断生死因)、行(由行此道而能趋向涅槃)、出(由行此道而能永远出离三界)。
四谛的要领被概括为“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苦” “集”是世间因果,“灭” ”道“是出世间因果。知”苦“便应断”集“,慕”灭“便应修”道“。
道谛是通达之义,也是道理的意思。这种道路是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认为道谛是指八正道,而大乘佛教认为是六波罗蜜多。
八正道:正见,正命,正思维,正精进,正语,正念,正业,正定。
六波罗蜜多,又称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运用这六种修行方法可破除我执,断生死此岸,而渡到涅槃彼岸。六度中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多,其他五度是无法达到彼岸的。
”无智亦无得“,这里是去除对概念名相的执着。”无智“显现出菩萨对般若最深刻的体验,”无得“破除菩萨对”得“的执着,这是《心经》的最终目的。
“智”作“般若”解,亦即智慧、能知的妙智。“智”为能求的心,“得”为所证的佛果或者所求的境界。
佛果有四种,一声闻、二缘觉、三菩萨、四佛。菩萨修行六度法门,上求法于诸佛,下普化众生,自己修行得利益,又以利益润泽他人。所以能如此,都因为以智慧第一,有智慧,便能够彻上彻下,自己得真空大智,又能教益众生,使除惑生慧。
三兽渡河,三兽是象、马、兔,分别象征菩萨乘、缘觉乘与声闻乘三乘的圣者。渡河的过程中,兔浮水上,马及一半,象至底,这个比喻是用来说明证悟空性义理时,随个人的根器不同,体悟有深浅。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的缘故,任何菩萨按着般若波罗蜜多的甚深智慧去做,心里将没有什么牵挂和阻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没有了挂碍,所以没有恐惧,心里面没有什么好担忧的。
“远离颠倒梦想”,菩萨了悟诸法皆空,自然能远离一切不合理的思想行为和痴心妄想,而消除身与心、自与他、物与我之间对立的种种错误。“颠倒”是指一切不合理的思想与行为。
“究竟涅槃”,心不可得,法不可得,心与法一如,俱无可得,是为究竟涅槃,又名大般涅槃。大般涅槃是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是我们的老家,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三德秘藏,是诸佛行处,菩萨依般若修行,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得大涅槃。
究竟涅槃的境界是指一切烦恼都已止息,并能自由自在地穿梭于生死之中救度众生,逐渐迈向最完美的成佛境界。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三世一切诸佛的修行,从凡夫的最初发心,到修习六度,最后证得无上的人生真理而成佛,这种种的修行历程无不是以般若波罗蜜多为前导。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咒就是语真言实,不二之理。密咒为什么称为密,因为它的奥义不是众生的思维所能了达。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大明”赞颂般若波罗蜜多能破一切愚痴,“无上”比喻般若波罗蜜多为一切法门之最,“无等等”代表般若波罗蜜多等同佛陀境界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这句劝人受持获益,意谓我们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决定可离一切苦,此是事实,所以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这一句承前启后。承前,菩萨能行般若波罗蜜多,结果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启后,显示咒语功能神验。般若是显,咒语是密,显与密的功效是一样的。
“即说咒曰”,是咒语的起始语,在此之前是显说“般若”,下面是密说“般若”,以咒总结全文。
“揭谛揭谛”的意思是“前往”、“到达”,也有“已完成”之义,可译成“去啊去啊”。
“波罗揭谛”指所渡之处所,渡登彼岸。“波罗”的意思是“超越”“彼岸”。
“波罗僧揭谛”这句话的意译是“普度自我及他人都到彼岸”,也就是一起到彼岸去吧。
“菩提萨婆诃”,“菩提”意译为觉、圆满的智慧;“萨婆诃”意译为迅速,常用作佛经咒语的结尾,是一种祝福语,即修持般若波罗蜜多,迅速到达彼岸。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佛陀,佛都是从平凡的人修行而来,我们人人都可以经过修行成佛,一切生灵都具有佛性。这种觉性,众生本自具足,只因为被无明妄想覆盖而无法显现,只要经过修行将我们的佛性开发出来,彻底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就不会再迷失。
佛的通号有十种: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佛,世尊。
涅槃原意是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用以作为修习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义有多种: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度;众生流转生死,皆因烦恼业因,若熄灭了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息,名为寂灭或解脱;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故名不生;惑无不尽,德无不圆,故又称圆寂;达到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称为涅槃。
佛教认为生人痛苦的根源在于十二因缘。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无我: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意谓世间一切现象皆无独立实常的自体,即没有“自我”(灵魂)的存在,与无自性,性空同义。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刹那依缘而生灭的。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故谓无我。无我分为二类:一是人无我(人空);二是法无我(法空)。
无常:三法印之一,为常住相反。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为无常。简言之,即变化不止的意思。
因果,因谓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谓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是对存在和行为的互相关系,尤其是前后关系的一种认识。因果合用,表示诸法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佛法的一个基本理论。
”有漏皆苦“,亦称四法印。与无漏相对,指具有烦恼,与有烦恼的心相应的一切法。”漏“就是烦恼。
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作惑,惑使人烦恼,所以惑又叫作烦恼。
烦恼的种类很多,贪、嗔、痴、是三毒,加上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等)为六根本烦恼。
由于烦恼而造种种业,业就是行为(身业)、言语(口业),思想(意业)的活动。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阿修罗,人,或为地狱,畜生,饿鬼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这样的生死轮回没有休歇。所以,生死轮回是苦的。
三界唯心也称三界唯识,它是佛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教理。佛教认为人有两颗心:一颗真心,一颗妄心。三界唯识,意谓一切现象不离众生心识,经验世界的实质是心识的变现。
三界:欲界,食、色、睡等欲众生所居(人,畜生,饿鬼,地狱,阿修罗,天道),六欲天;色界,离开食、色二欲,却离不开物质身体的众生所居,十八层天;无色界,离食,色等欲,亦无固定物质形体的众生所居,无色界天。
唯:简持(简去我法二执,持取依他起、圆成实二性);显胜(为强调一切法中,心识的作用殊胜,能为主为枢;决定(为通过论证,决定诸法皆不离识)。
识:心识,八识(眼识:缘色境;耳识:缘声境;鼻识:缘香境;舌识:缘味境;身识:缘触境;意识:缘法境;末那识:执着自我,是自我的意识中心;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种子,宇宙万法由此变现生成。
”三界唯心“,其实是指我们的心被贪、嗔、痴等烦恼污染后,就好像自己给自己筑了一道围墙,使得我们不能看清楚墙外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创造了一个与本性世界不一致的世界。
”大乘“,音译为摩诃衍那、摩诃衍,意谓运截众生至涅槃彼岸在大型乘载,亦名菩萨乘,佛乘等。
佛教修行的五种教义体系,所谓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陀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依此五种法门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渡至涅槃彼岸。
人乘:人以三皈五戒为乘,得以出离三途四趣而生人道。三皈,是指归投依靠佛(导师),法(真理)、僧(亲教师)等三宝,借着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超越无边的生死苦轮,远离一切怖畏,解脱一切的忧悲苦恼。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天乘: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过四洲而达天界。十善是指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修持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修持不贪、不嗔、不邪见,合称十善业道。同时,修持禅定学,即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和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合称四禅八定。
声闻乘:以四谛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罗汉。
缘觉乘: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无余涅槃而成辟支佛。
菩萨乘: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的涅槃彼岸。
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声闻乘、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致,而六度万行及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菩萨,但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并能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渡,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
通常佛经中所说的菩萨,是指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只有十二个价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
”四摄“译称‘四摄法” ”四摄事“,为菩萨摄引众生归向佛道的四种方法,也是大乘道的重要内容。”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有三种布施:财施(分为外财施,内财施(体力,脑力))、法施、无畏施;
爱语:对人说话要和颜悦色,善言慰喻,说诚实话、质直语、调解语、柔和语,使他对三宝起恭敬之心,方依教奉行。
利行:修菩萨行的人,于身口意三业,做事,说话,起心动念,要以有利于众生为出发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人们自然喜受教。
同事:即与同等身份示现,观音菩萨普门示现,随类化身,同止同作,同学同修。
以上四摄法,都是菩萨有利于众生的方便。“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作佛事。”即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