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就是深圳人?我劝你别来!致2021届毕业生

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为下午看到了一则热点新闻《一个榴莲一千万一个香蕉一百万”,深圳查处房地产水果图案挂牌价》,由此引发的一些联想。

辛苦一辈子,你能赚到几个榴莲?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个榴莲代表一千万,一个香蕉代表一百万,默默数了一下,这家中介发布的房子,最低的117平米要2300万,最高的253平米要6500万,虽然比不上去年小渔村的富豪哄抢亿万豪宅那么震撼,但均价超20万一平米的价格确实让人咋舌,月薪一万多干到年底可以买到一块瓷砖大的地,干够一百多年不吃不喝你就可以拥有一套百平方米豪宅,怎么样,是不是想想就很激动?

这样的小区可能代表的是中高端住宅,但是在渔村再普通的商品房也是要几百万起步的,来渔村之前的你,是不是先问一下自己,不吃不喝辛苦一辈子,你能赚到几个榴莲?

腾笼换鸟,发展总部经济

图片来源@chengwei hu

在深圳的老伙计们,应该都对腾笼换鸟这个词汇不陌生吧?大概意思就是把深圳的低端,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广东的东西北各地区挪,腾出空间发展高端产业,如科技和金融产业。

而发展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一些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则是渔村这些年来一直在大力推进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企业将总部集聚在深圳,以求最大程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GDP效益。

但产业升级,淘汰“老破小”的过程中,一些龙头企业也跟跑路,笼子腾出来了,可是新的鸟呢?洛杉矶,旧金山,纽约这些城市,没有什么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依靠着高科技产业,金融业,日子过得很滋润,渔村想要成为这样的典范,愿景是美好的,试问天时地利人和真的达到了吗?总部经济虽好,也只能辐射有限地区,带动大量劳动就业的却最终要靠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

扛不住快速增长的成本,富士康先跑了。富士康曾是深圳规模最大、出口额最高的工业企业,曾一度占据深圳进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是深圳改革开放的一张名片。最鼎盛时,深圳总部员工数量最高时达40万人,最终却也不得不向租金,成本低头,带着数十万员工奔向了郑州的怀抱。

是产业升级,还是成本挤压?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19年渔村注销企业数达到228765家,主要为中小企业,相比2015年,增加了14.5倍。一些外资企业,诸如飞利浦、三星电子、爱普生、奥林巴斯、霍尼韦尔等外资企业,国内企业像华为,大疆,德昌电机,中集,欧菲光等,则纷纷外迁。这外迁大军除了部分传统制造业,也不乏高科技企业也加入,有的干脆把总部和研发中心迁走,只留下一个销售中心在渔村。

图片来源@joshua fernandez

楼市年年火爆,制造业却渐趋萎靡。说实在,像华为这样专心干实业,潜心搞创新的企业确实越来越少,而渔村自2015年以来楼市就如同坐上火箭,一般中小企业的利润就这样被上涨的租金成本远远甩在后头。凡事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今天的代工小厂可能成为明天的科技大厂,诸如比亚迪和华为,特别是华为,在1987年还只是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的小工厂,如今已是让美国都要忌惮三分的国际科技巨头。淘汰掉高污染,低效益的工厂固然重要,但是无差别清离制造业,则可能把一些好苗子也一并扼杀,要知道,制造业并不是只是低端产业的代名词,高端制造业搞个无人工厂一样可以科技感满满。

几年前,一篇《别让华为跑了》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几年过后,搬去东莞松山湖的华为,已然成为东莞的第一纳税大户,你说渔村当初舍得放走华为吗?显然不愿意,毕竟2015年时,华为产值占龙岗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以上,是只下蛋的金鹅。但高企的租金,高昂的生活成本终须有人承担。诚然如华为这样的大企业都只能望房兴叹,深圳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该何去何从?

能住下,就能留下吗?

图片来源@roy muz

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北京和上海房租高,来深圳最差都能找个农民房住下,不会一年到头都是给房东打工。话虽是这样说,但看得不够全,渔村让你留下了,但是它的房价又给你设了一道坎,让你住下,消耗完价值再默默离去;或者像部分人一样,挂着一个集体户,孩子读着高价的私立学校,成为一个回不去的外地人。来了就是深圳人?不,买了房才是。

图片来源@joshua fernandez

近年来城中村旧改,棚改确实让渔村市容更上一个台阶,但除了让人惊叹深圳又多了几百个亿万富翁,普通人感受最深的还是原本租得起的房子突然租不起了,民房变公寓,房租翻一番,更有的民房,只是把门面装修一下,添置个热水器和空调,就开始按新“公寓”标准收租。不满意?请便,反正渔村的房子永远有人等着租。

图片来源@joshua fernandez

高薪资同时也对应着高消费,深圳的物价水平一直不低,比如像在南山区,一顿饭再怎么省也得二三十起步(别说自己带饭,996福报警告),午餐时间最火爆的往往就是肯德基和真功夫这些连锁快餐,不是因为多好吃,而是因为消费得起之余,能存下点钱。就这个情况,渔村还说这届年轻人消费欲望不足,要刺激消费,真应了那句“深圳赚钱深圳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留不下的渔村,难道还要继续对它抱有幻想吗?

逃离大一线,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图片来源@linh nguyen

其实逃离北上广深的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贩卖焦虑,如果你是互联网或者金融从业者,那么进入北上广深这些城市确实还是有比较多的机会,毕竟跑到四五线城市搞金融也不现实,对吧?

如果你选择的行业跟大一线城市的特色产业没有比较强的联系,那二线城市可能也是个更好的选择,消耗的精力和时间金钱成本对比大一线会比较低。中国仍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注定往更发达地区流动,一二线城市必定还会吸引更多的人口,同时也创造新的机会。诸如宁波,福州,还有新一线中的郑州,合肥,佛山等,目前看来都有不错的发展前景,最重要的是,还有能留下来的希望。

更多着眼于现实,看得到未来的日子才有盼头,在一座城市奋斗个二三十年能扎根,和在另一城市奋斗一辈子最后只能做个陌路人,你选哪个?

再有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回去考公务员吧

图片来源@rafik wahba

当初年少轻狂,毕业的时候家里三天两头让考公务员,当时年轻气盛,觉得年轻就应该到大城市拼搏,多吃点苦,磨炼自己,成就事业,现在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前两个目标:吃了苦,折磨了自己。

如今悔不当初,每每看着公积金账户断断续续缴的那几千块钱,再看看房价,不禁对生活愈加绝望。确实工作了几年才知道铁饭碗的好,人家办个信用卡都是几万起步,我办个信用卡就只够出门买菜,就那一点公积金,估计去申请公积金贷款会被银行当捣乱的直接轰出来吧。

这几年国考省考事业单位也在持续升温,刚毕业的同学,如果没有特别高的人生志向非要实现,不妨可以一试,这句话,写给你们,也写给过去的自己。

写在最后

回头看了一下文章,第一次发文,逻辑有些混乱,标题有点挂羊头卖狗肉,但恰逢毕业季,还是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引发毕业生朋友的一点点思考,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做对决定,努力才更有价值。

就写这么多吧,罗里吧嗦的我明天还要自费打工,渔村的砖头依旧烫手,与诸位共勉。

喜欢文章的看官老爷来个一键三连再走,可否?

BR, Chris, 2021.05.25

你可能感兴趣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我劝你别来!致2021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