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3 每天三件事第245天--亲子沟通密码3

今天读《亲子沟通密码》第三章,观察:评价引发沟通危机,观察才是正解。我们和孩子发生冲突,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大人看到孩子的行为后,先在心里预设了一个自己认为的情况,然后根据自己的评判去指责孩子,谁都不愿被指责被负面评价,这样孩子会顶嘴,也会反过来指责你,以后遇到事情孩子就学会了指责抱怨,而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解决这个困境,就需要家长多观察,直接描述自己的观察,可以用我看到/我听到这样的话语开头,就像我们拍手机视频一样观察,没有背景音乐没有诠释,只有真实发生的事情,这样往往会得到更真实自然的结果。每个人都是时时刻刻在动态变化的,所以我们不要用固定的标签去框定那个人,而是观察他当下的行为。如果孩子邀请我们评价他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先观察,用我看到/听到这样开头,描述自己看到/听到的,然后再用我认为/我觉得这样的话语,告诉孩子这是从我的角度认为的,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角度。

只用观察到的事实与孩子沟通。当放下评判的时候,行为背后的良善和美好就会缓缓浮现。

用描述的语言来表达我的观察,即使在说出自己想法的时候,也加上我觉得三个字,而且尊重地征询孩子的意见。我说的并非真理,我强调的只是来自于我个人的,基于观察所产生的想法,同样,我也很期待你发表你的看法。这样的沟通带来的轻松和平和,能够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当孩子着手去研究的时候,就启动了自身潜力的开发之旅。

父母说出的话语,是真实客观的描述,还是带有偏见的谎言?我们所说出的评判,因为并不符合孩子所认可的行为事实,就有可能刺激到孩子的情绪,成为他反抗、抵制行动的导火线。

当我们质问“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没有我们那一代懂事”的时候,我们其实想要的是理解,是合作,我们的美好初衷是培养孩子的抗挫力,但很遗憾的是,我们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发出的信息,却是对孩子的否定和质疑。

他可能会紧张,会委屈,他也想让我们体会他的感受,但他表现出来的可能是顶嘴、狡辩,也可能会愤愤不平地丢下一句来自他自己的主观评判“你只会骂人”,然后扭头而去。接下来,父母可能又陷入加剧的焦灼,甚至怒火万丈里。

为什么当对话开始的时候,我们不能用简简单单的、观察性的语言来说出所见所闻?

不恰当评判是造成我们和孩子之间隔阂的重要原因;为什么我们一张嘴说出的,往往是“评判”,而不是事实?

只有真切的观察,才可能让我们真正地抱持着好奇,关注当下:在你面前的那个人,他做出了怎样的行为?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可以做些什么让他的生活更美好?

学习沟通的第一步,区分“观察”和“评判”。

观察的释义: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观察是指我们将所见所闻具实陈述,它和事实更为接近。

评判的释义:对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评判是指我们聪明又繁忙的大脑,对我们的观察进行了过滤、填补,掺杂了个人观点的再创作。

观察更接近事实,事实只有一种。而评判、解读、诠释却有很多种。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是不守信的,是没有自制力的,是不是很容易把孩子某一个特定时间的行为,定义成他顽固不化的特性?

观察,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相,让情绪趋于平和。而评判,特别是负面评判,无论是直接评价或者暗示别人是错的,都会让我们彼此心生不满。这样的沟通,不会让人由衷地为我们的快乐与合作做出贡献,反而会招来敌意和反击。

如何表达观察?就像手机拍视频,没有背景音乐,没有旁白,没有评判,只有如实的记录慢慢流淌。

我们告诉孩子,他无法被任何评判定义,他拥有一切的可能,即使是挫折,带给他的也不是限制和否定,而是探索真实自我和扩大能力边缘的机会,那么孩子就可能抛开各种评判,减重前行,扬起自己的生命之旗。

当我们和孩子都感知到了对方的善意时,焦灼的内心就会变得柔软又开放,我们会停止指责,渐渐开始为对方着想。继而会一点点发现每一个生命内在的美好和善意。

如果我们长期使用负面评判,孩子会误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特质,天生具有,一成不变,和自己浑然一体。而几乎所有的负面标签,都暗含着对孩子的指责,也无利于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我看到/我听到,这是最简单最标准的观察语言,观察就是你实实在在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用自己的耳朵听到的。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克里希那穆提

评判把我们带来抱怨的旋涡,让我们忘记了沟通的目标是指责,还是以终为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不是恒久不变的个体,他的行为、感受、需要时刻不同,而我们看见的只是变化中的一个瞬间而已。

生命随着时间线在变化,但我们却用静态的语言来诠释动态的世界,用固定的标准把每个人固化成我们想象中的模样。但事实是:我们、你们、他们,每个人都是灵动鲜活、创造不息的生命个体。

如果必须要说出评判时,请加上前缀“我认为”“我觉得”等,提醒自己和对方,这只是我的看法,代表我的角度,不一定符合事实。

当孩子邀请你评判他的时候,请加上观察的语言,做为事实的支撑。

案例:

小天第一次画素描,他拿着作品问妈妈:“你觉得我有画画的天分吗?”

“妈妈看见啊,昨天你还不会,今天就可以完成一幅作品啦。这已经是从0到1的进步。如果坚持下去,持续努力的话,我觉得你能够越画越好。”

小天妈妈用看见说出了观察,用我觉得引出了评价,这样的表达即不会脱离事实,而且还能够向孩子传递信任,让孩子把关注重点放在坚持和努力,抱有持续行动的热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01-13 每天三件事第245天--亲子沟通密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