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摩尔+帕克(美) 拆书:老案
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虽然以前读过,只不过是肤浅地看看内容,并没有对书中的思想提炼出深刻的理解模型。今天再次阅读,给我的启发和刺激还是很大。
让我从多个角度再次认知人的大脑和行动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本书计划精读,用最少写出10篇以上拆书稿的量和大家分享,也希望有不同观点的朋友和我讨论,达到融会贯通,抛砖引玉的功效。
老案读书会每周泛读一本读本书,每年精读十本书,让读书引领生活,指明方向。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网上的那些如潮信息,你认为它是真的吗?如果是假的,你又是如何判断出来的呢?你对信息的思考过程是如何设定的?如果的你思考路径是错的,那你得出的结论会是错的吗?如果们从结论角度再次回到你思考的过程上再思考,你会发现什么呢?
这个用逻辑和证据对你思考过程作出的再思考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什么思维方式呢?
来,拿上笔记本,拿上小板凳,仔细听讲,让我们建立一种最新的思维吧。
第一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我们遇到问题都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来源的大脑自然的属性,无论是如何思考?用何种方式思考?都会得出我们自己的认为结论。
我们回头再对我们自己思维推理过程进行再思维,再次得出的判断和结果,就是批判性思维。
解读和理解
1 不要让“批判”这的词汇干扰你的大脑,批判不是“否定”,也不是盲目的行动和反应。
2 批判性思维不是冲动,情绪,情感,贪欲,任何主观偏见的影响。我们在展开批判性思维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要排除自己对客观事情会受到那些内心冲动的影响,在排除它的干扰以后,再一次对思考结果推理过程的再思考就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3 特别是我们决策一件事情的时候,甚至不知不觉地会受到某种心理暗示的影响。这种影响让我们看不到事实的真相,而且是自己以为自己看到的真相。
这就需要对自己的看到事实作出冷静的评判,看看这个事实的思维路径后是如何得出结果的,在好好的把这个思考路径的过程再思考完善。
4 批判性思维,需要在大脑思维中固定两个概念:第一是逻辑,第二是证据,在有证据并且还能符合逻辑思维情况下,展开的一次批判性思考,对于“真”来说,就会达到一定的客观的效果。
第二 我们的思维决策受到哪些认知偏见的影响?
我们在做出决策之前会受到各自带来各种偏见的影响,甚至,我们都不曾感觉有心理上的偏差,而事实确实是这样吗?
我们在内心里先有了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我们的决策。假如我们是完全理性的,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将会绝对基于逻辑和客观证据。
然而,信念的形成过程总会掺杂一些难以察觉的人类固有的心理因素。心理学家把这些时常难以预见的心理因素称作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扭曲着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干扰我们清晰、精确、客观思考的能力。
解读和理解
1 信念偏差:通过结论的可信度来判断一个推论的正确与否被称作信念偏差。
2 可得性启发:人们无意识地依据刚提及的事件的频率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
3 错误共识效应:错误共识效应指人们的默认自己和周围人的观点与整个社会的观点一致的倾向
4 从众效应:人会下意识让自己的想法向大多数人的想法靠拢的倾向。
5 消极偏见:人们相信消极信息多于积极信息的倾向,我们的大脑神经对负面信息比对正面信息更敏感活跃。
7 损失规避:人们往往更愿意避免损失而不是积累收入。损失给人痛感比收入给人的书快乐强十倍。如果没有获得收入,人是没有痛苦的。但是,如果发生损失,那个就会痛不欲生。所人类会有天生的规避损失的无意识倾向。
8 圈内偏见:对于隶属于与自己不同的社团、教派、党派或国籍不同的人,人们更容易形成负面意见,它是又一个可能扭曲和误导我们认知和判断的因素。
9 基本归因错误:这种认为只有自己才会被意外和现实所制约,而外人不会的倾向叫做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简单的说:就是高估自己,低估别人。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更倾向于从内在动机解释,不会考虑外在对客观原因。
10 权威服从:人们喜欢更服从权威的教导,服从权威的意见,听从权威指引。
11 过度自信效应:当人们预估他对某事判断正确的概率时,预测值通常都比实际值要高
12 高于平均水平错觉:这种错觉使人们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要更足智多谋或有更好的驾驭能力。
13 锚定:就是用先前的一个条件,对后面一个事务的看法,先前的条件会对后面看法有着暗示的影响。就拿价格来说,先给给出你一个报价,这报价在你心理就会是个锚点。你后来的还价都会受到这先前的报价影响。都不是你独立思考后的还价。
以上都是我们在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产生的偏见,它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对客观事物的决策,导致我们作出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误入歧途地决定。
克服偏见是个非常痛苦的事情,甚至我们就没有意识去克服,这需要长期的思维训练。
第三 如何完成批判性思维中批判思维的全过程。
西蒙·科维尔的衣着是否得体?这个论题是主观的,或者正如人们所说“见仁见智”,针对这些病毒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什么呢?把批判性思考变成一种习惯吧。
讨论论题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到底什么是论题?也就说,你要把人们提出的问题确定为它是不是一个论题,如果本身提出的就不是论题,而是自己的主观认为,那就无法继续论证。
有些论题是可以用科学证据分析解决的?还有些问题是无法找到科学论证依据,比如说历史问题,道德方面的论题,都无法通过科学的手段去解决。
如果要让自己或者他人认真思考某个问题,要让批判性思维者认真对待某个问题,就必须考虑到底哪些因素与问题的答案有关。
论题有了,下一步就是论证。当我们为接受一个断言(论题)给出理由的时候,就是在做论证。
论证由前提(premise)和结论(conclusion)构成,前提是为另一个断言(论题)提供理由的陈述,被前提支持的断言就是论证的结论。人们依据逻辑和判断力来评估既已发生的思维(无论是你自己的还是他人的)的时候,就是在进行批判性思维。
遗憾的是,这么做并不能完全保证我们能达到真理。即使经过慎思,也难免采取不明智的行动或者接受事后证明是错误的观点。
批评性思维过程就是:审视论题+逻辑和证据论证=结论(也许还是错的)
第四 你在生活遇到哪些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案例
案例一,去海南买房,不同地方的人对价格接受不一样。
随着国人生活生平的提高,冬天去海南度假过冬成为时尚。我们假设海南房价为2万一平,让我们来看看不同地方的人是如何对海南房屋价格作出决策的。
一个从北方偏僻五线城市来的购房者会认为这个房价过高,因为他们城市的房价才4000多一平,他对价格认知会受到他生活城市的价格的影响,他会低估海南的房价。
一个从北京来的购房者会认为海南房价真的很便宜,因为,北京房价已经是6万一平了,他会高估海南的房价并认为从价格角度来考虑,海南买房一定是个非常有意义的投资。
不同地方的人,会受到他们的生活区域房价的心里锚定,作出对海南房价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的错误的判断。如果用批判性思维再次思考海南房价,也许会作出更为科学的答案。这个答案才是你决定是否在海南买房的决策依据。
案例二,律师和当事人对法律流程的理解不一样
一宗案件立案后,律师会按照流程和案件的实际情况催促法院处理。而当事人不会这样认为,他们觉着今天立案,明天就要处理,如果没有及时处理,那一定是对方找人故意拖延了。
情况真的是这样吗?还真的不是。这就是典型的基本归因错误。认为法院不积极处理一定会从对方和法官主观上找原因,而不是去认真的研究法律流程和规定。
这种基本归因错误会导致案件矛盾激化,如果法官不注意这个各方当事人这个心理细节,那就有可能即使案件公证处理好了,还会遭到投诉。律师也何尝不是这样?
克服基本归因错误会让你更客观的看待问题,也让你会利用基本归因错误预防矛盾。(这个内容有点深,有兴趣的朋友私了吧)此类案例很多,就再举例了。
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思维的再思考,这种思维的路径来源于思维的逻辑和对客观事实的证据。
不难看出排除冲动和情绪的干扰,作出符合客观情况的决策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能力真的需要长期的训练,每遇到问题思考后,在仔细把自己思考的过程在思考一次,是非常有必要的。
长期能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的人,一定会是高手,作为的高手,也没啥高的地方,他之所以高,就是高在用批判性思维的理念和长期使用这个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让批判性思维成为自己思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