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非理性繁荣"的读后感

这两天在看《非理性繁荣》,里面讲到全球房地产市场在二战结束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两次连续的上升趋势,以及其背后的一些原因,其中提到了三个,值得深思。

1. 居住在大城市的人民经常会认为土地价格会不断上涨,而他们居住在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20世纪以来,房地产的公开价格的信息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对房地产的潜在价格波动的忧虑和敏感,而政府的未干预也使得民众更加疯狂,导致了之后的十几年的火箭式上涨。

3. 房地产泡沫必将滋生一些贷款机构,他们无视风险,激进的发展客户的策略,也像发酵剂一样,带领着民众最终到达了泡沫的顶端。

之所以写下这些,是想到之前看到有篇文章《疯狂的海淀黄庄》,虽然中学在海淀黄庄呆了六年,资源之丰富,足实让我受益匪浅,但是这样的疯狂模式下,全年无休的孩子们最终得到多少,而这个现象是否也是会变成“泡沫”,值得深思。那么对比之前房地产的理论,我们是否也可以套用在教育上呢?我简单的照猫画虎的推论一下,结果如下。

1. 居住在海淀黄庄的人们,认为学生的分数/能力会不断上涨,而他们在此补课学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海淀黄庄地区的名校云集,各个学校的师资、教学进度、模拟考排名成为了公开信息可以随意映入家长眼帘,让其对教育资讯更加敏感而忧虑,有资源的拼资源,有人脉的拼人脉,分分买入学区房,对于普通家庭来讲,好的教育显得更加“稀缺”和”遥不可及“了。

3. 黄庄的教育培训机构遍布大街小巷,初中学高中的课程,小学学初中的课程,提前教提前学成为了“文化”,最终导致家长更加焦虑,孩子负担更重,各种培训补课未来补课大军将继续越滚越大。而目前官方也没有出台任何遏制政策,恐怕是没有看到太多的弊处。

打个比方,所有人坐在剧院里看剧,每个座位都按需分配,有兴趣的或者有资源的人会选择中间更贵的座位,无所谓的人或者买晚的人会被安排到后面,但是大家都坐着。如果前排的人突然站起来看剧了,那么后面的人会跟着一排排站起,而大家都选择漠视这样的现状,而最终导致站着看剧,那么整个欣赏体验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回到教育的话题,这样的疯狂是可持续的吗?教育的先行化,高端化,梯度化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从小我们听到的最多的是”提高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孩子的,教育应该一视同仁,至少不鼓励激进的群体行为,因为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那样长期高强度的教育环境。而且大家也早意识到素质不单单是”考试能力“,世界之大,人生之广,孩子们还有很多可以开拓,那现在又让孩子那么如此疯狂的意义是什么呢?

之前看报道采访了很多家长,他们焦虑睡不着觉就因为觉得孩子不上课就导致考不上好大学,最后就没有好工作。且不说这里面的单一因果逻辑是否值得推敲,即便最终获得所谓”好工作“以后他们怎么找到自己人生的幸福支点,这些父母有没有考虑过就不得而知了。据我所知,我的很多朋友在繁复工作之余,都是利用从小的兴趣爱好在给自己放松,不管是舞蹈绘画,弹琴唱歌,写作摄影,滑雪烹饪,这些才是长久以来会带给他们快乐的宝藏。

教育当然重要,但教育真的不仅仅是分数。教育应该更像一块平整而宽阔的基石,让我们可以各自在上面书写自己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些"非理性繁荣"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