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想告诉你:真正的佛学是教导我们如何正确地积极?

一、

在你的眼里,佛教徒的代名词也许和上图一样,身穿袈裟、手持佛珠、闭目念词;在你看来,信佛可能意味着消极避世、禁欲苦修;那些成天在香雾缭绕中虔诚叩拜的人、逢年过节进庙点香的人都是一群迷信之徒。

其实那都是世人对于佛教的固定化印象,也许,你不知道的是爱因斯坦、康有为、尼采这些中外伟人对于佛教的推崇备至都与上述的固定化印象毫无关系。

他们注重的是佛学作为一门哲学的思想高度。

曾几何时,中国文化三足鼎立——儒、释、道,释便是佛。

佛学影响中国如此之深,上至高官文人、下至黎民百姓,文人墨客因为受佛学影响写出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样富有禅意的诗句,布衣平民在阿弥陀佛的诵念中化解世间的苦乐,寄托来生的希望。

也许在你我身上,都留有这世世代代的文化影响而不自知,所以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我们至少可以尝试了解,佛教是否真的只是迷信?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非常适合毫无佛学基础的人来看,里面没有佛化的语词,而是以生动而丰富的现实事例,深入浅出地试图告诉我们2500年前的哲人——佛陀想明白的那些人生至理。

静下心来慢慢品读,你会逐渐剥落对于佛学的误解,作者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向你娓娓道来——真正的佛学无关出家、进香、化缘这些形式,真正的佛学并不劝导人们放弃世间所有。

二、

真正的佛学劝导我们:要努力进取,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和合而成,一切皆有可能。

佛家的“和合”并不单指“和谐”,而是指:当两种或多种元素和合在一起,新的现象就会产生。

佛说:一切万有,包括我们的血肉、我们所有的情绪,都是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

比如水和叶子产生了茶;而恐惧、虔诚和救世主,就产生了神。

每一种和合能够发生,总有其条件,即“因缘”。

无数的因缘和合在一起,而且没有障碍与干扰,结果是必然的。

很多人总是认为,所谓的成功是注定的或是运气所致,而失败也是天命所归。

但是佛认为事实上我们是有能力对条件产生影响力的,至少在起始的时候。只是在可改变的时候不去改变,到了一定程度,即使我们祈求某事发生,也是枉然。

而无论我们想要成就何事,努力促成条件成熟,便是我们需要尽力去做的事情。当你相信“和合”的道理,你会更加一往无前,对未来充满信心。

佛说:当我们学会了解每一件事物及状况的各个和合部分,我们就能学会培养宽容、谅解。

那些因为童年阴影怨怪父母的人也许会想通,父母也是由各种因素和合而成,有其自身的压力、缺陷和恐惧。

三、

真正的佛学劝导我们:努力就好,但不要攀援执着,因为世事无常。

佛家世界的“无常”,不是末世或死亡之意,也不是“黑无常、白无常”的恶鬼代称,

所谓“无常”是指:变化。

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中,没有一刻完全止息,变化速度有快有慢,快的如人心,动心起念疾如闪电,慢的如沧海变桑田,几亿年都不止。

佛陀认为“无常”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真实现象,无谓好坏,也不取决于世人是否承认。

有人会讨厌听到“无常”两个字,因为那似乎代表着“变幻不定、难以预测、无法掌控”。

有人认为既然世事无常,便干脆自暴自弃、放浪形骸,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时行乐观。

但是“无常”其实是好消息。如果你真的能深刻理解并接受这一真相,那么,当你陷入困境的时候,不会绝望到想要自杀,因为你坚信总有一天你会走出黑暗、迎来阳光。

有数据显示,自杀、抑郁症已经成为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的头号杀手,表面上看自杀的人认为自己“人生无望”了,内心深处是他们失去了改变的信心,他们不懂也不信“无常”的法则。

而当你正在顺境的时候,你了知“花无千日红”的事实,就不会产生患得患失的恐惧,而做出失控的行为。

学生族们都懂得每次考第一名是一种多么可怕的体验,因为你没法疏忽、马虎掉到第二名,所以考高分的学生通常压力很大,因为他们想要“第一名”这件事情永远不会变化。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乞丐因为一无所有,反而不会束手束脚,那些拥有权力、财富、名声的人为了保住自己所有的一切会更加谨慎小心,甚至不惜一切。

佛说:当我们觉察“无常”的无处不在,便确定周遭相关联的一切不可能保持恒常与不变时,就能生起无畏之心。

由此,你会变得高贵而庄严,这种特质能增强你的能力,不论是在工作、谈话、组织家庭或是享受爱和情感关系。

预备好下个转弯外就有某件事请等着你,如同英明的将军一般,胸有成竹、毫不惊慌。

仓央嘉措有诗:“那一月/我转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转动的经筒其实是在提醒世人无常的无处不在。

四、

佛法无边,佛学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佛学有其自成体系的哲学系统,为人类解答“生命是什么,为了什么”的终极答案。

值得你去拨开缭绕的香雾、穿透隐隐的梵音,一窥佛学真正的面貌。也许,改变会在一个不经意的转弯处发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本书想告诉你:真正的佛学是教导我们如何正确地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