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真正的朋友?”——读《宫之奇谏假道》有感

故事的开始:

《宫之奇谏假道》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公元前658年,晋大夫荀息建议晋献公用名马美玉向虞国借道攻打虞国的邻邦虢国,虞国国君贪图珍宝,答应了晋国的要求,晋国借道虞国,攻下了虢国重镇下阳。公元前655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认为“唇亡齿寒”,需警惕晋国吞并的野心。但虞公不听,晋国借道灭了虢国,回兵时又灭了虞国。


所感所想:

在看完这则谏文,我的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便是“农夫与蛇”的故事。虞公之与晋国,正如农夫之与蛇。相同的是,虞公与农夫都搞不清楚自己帮忙的就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更分不清此人究竟该不该帮。

不同的是,虞公比农夫更蠢,至少农夫是真正地想向蛇予以善意,不掺加任何的利益需求。如果说农夫是盲目的善人,那么就是虞公是盲目的蠢人了。其一,且不说虞公借道给晋国图的是那几匹名马,还是说想借此机会向晋国献好。但是他都傻傻地认为自己可以凭借和晋公之间的宗族关系而“幸免于难”,更搞笑的是,他甚至认为,哪怕晋公不认他们之间的宗族关系,他也可以凭借着平日里的烧香拜佛,得到神明的护佑而“幸免于难”。其二,大夫宫之奇苦口婆心地劝谏他:要知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要知道晋公此人只图利益不认关系;要知道神明只认德行不认所祭拜的祭品,但是虞公还是一意孤行,正如《石碏谏宠州吁》里的卫庄公一样,对于忠言充耳不闻,自取灭亡。感觉有时,聪明的人真的是有千般聪明,但愚蠢的人却终是千篇一律


所思所悟:

感叹之余,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

谁才是真正的朋友?”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蛮困难的。因为人心飘摇,而当局者又迷,所以与其去鉴定谁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倒不如先认清谁不是自己的朋友。

而谈到“谁才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这个话题,我就想到了17年看的《故囚报李勉》,那也是一篇相当有意思的古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此活我者,何以报德——道德与私利的较量》)。文中,李勉是个真农夫,却因救了真小人,一片热心受到囚犯的猜忌,哪怕是救命之恩终却换来血光之灾。《故囚报李勉》中的囚犯与《宫之奇谏假道》中的晋公都是极其相似的。二人都有个共同的特点,“自私”。

“君子远小人”,自私的小人就就像是盘存在身边的毒蛇,总是在不经意间让人大吃一亏。常言道,吃亏是鉴别出这个人好坏的最直接的办法。除此以外,判断这个人自私与否或许从外表上看是难以看出什么名堂的,但是当他们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做出一个又一个选择时便可窥见一二。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私之人大多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利益至上,把自己的利益剥离出团体,剥离出他人,把眼前的利益看得太重才会看不清别的东西。其二,自以为是,自私的人思考问题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从不会去考虑别人和社会的感受。将自己的快活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还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三,缺乏信任。信任向来是相互的,自私的小人不信任别人,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自然难上加难。

而在回答“谁才是真正的朋友”时,其实还有一点是需注意——“个人的抉择”。因为往往在判断谁才是真正的朋友时,我们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此人的的德行来做出抉择。就像《宫之奇谏假道》中的虞公,在面对晋公的一些“蝇头小利”便抛下了与自己“齿寒相依”的盟友。朋友与朋友之间有时以难免会以利益扯上点关系。那么,究竟是选择蝇头小利还是选择齿寒相依,关键还是看个人。虞公在做出自己选择的同时,其实不仅背叛了自己真正的朋友,也背叛了自己的道德。忽视自己在损害他人之前就先损害了自己,而在损害了别人之后又继续损害着自己。此处不言多,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又往往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但还需警惕,真情与私利的天平下,人心终究是晃荡不定的。

最后真正的朋友正如春日秋雨,细润无声,于细微处见本心,于危难时见真情,我们在判断真正的朋友的同时,真正的朋友也在抉择着我们。在利益的天平上,我们或许很难称出一颗真心有多贵,但是在道德的天平上,我们却能以一颗真心去换一颗真心。惟愿我们都能用真心去换得真心,彼此守护,彼此珍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才是真正的朋友?”——读《宫之奇谏假道》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