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文开始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
此时你已步入花甲之年,身边的周遭已与你没有太多碰撞,生活只剩下粗茶淡饭、财米油盐,此时,你会做些什么事?
年过六旬的杨本芬奶奶是这样做的——在厨房的烟火气中,在文字追忆母亲的一生。
《秋园》的自序里这样写道:
“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在不算遥远的那一天,我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痕迹也将被抹去,就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我真的来过这个世界吗?经历过的那些艰辛困苦什么都不算吗?”
记得《寻梦环游记》里说过相似的话:一个人真正死亡,是被所有人遗忘。
这本被称为女性版《活着》的作品,讲述秋园,一位平凡又伟大的女性,在大时代的沉浮中,努力向生的故事。
夸张点说,《秋园》是一部高度浓缩版的中国社会史,它从一个家庭的变迁史,展现了特殊年代里,千千万万如秋园一样,独立善良、坚强勇敢的中国女性。
01苦难,祖辈们的集体印象
罗曼·罗兰曾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全部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秋园出生于1914年,裹着一半小脚,是一半新一半旧的女性,活到了89岁,经历了我们所知道的——那些岁月里的动荡和扭曲,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入侵,内外分争不断时代(战乱、饥荒、批斗、大跃进)。
秋园常说“不是日子不好过,是不耐烦活了。”每每看到这句话,我心里都会莫名为之一颤。
其实,并不是不耐烦活,而是受不了现实的苦,命运对老实人的伤害,就像刽子手一次次的挥起手中残忍的刀。
秋园的一生几乎没有享受过几分甜蜜,先后经历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的人生三大悲事。
父亲的离世,带走了秋园的童年,也带走了她一生多数的幸福时光。
在短暂的幸福婚姻过后,充满理想主义的丈夫被亲戚骗尽了家财,离家谋生,后又病痛缠身,辞了工作务农不得,婚后不久,秋园便不得不挑起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担,直至儿女长大,直至自身风烛残年。
贫困,是秋园一生经历的最长久,最深重的苦难,秋园为此付出了全部心力,拖着全家在贫困的黑暗中前行,却苦苦无法走到尽头。
因为贫困,秋园白天教书,夜晚缝衣,付出了全部的汗水;
因为贫困,秋园阻止大儿子远赴前程,搁置了女儿求学梦,甚至送走了小儿子,受尽了为人母的无奈与心碎;
还是因为贫困,秋园失去了丈夫,与孩子分离一方,背景离乡寻找生路,尝尽了人生的悲苦流离。
而秋园所经历的那个跃进的五十年代,和那个疯狂的六十年代带来的贫困,亦是现在大多数中国家庭祖辈父辈经历的生活。
我在阅读《秋园》时,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外公和外婆的身影。
我的外公也曾如同书中的孩子们一样,因为挨饿受冻,曾远离故土,独步逃到了芜湖,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我的外婆则如同秋园一样,为了挣工分,不惜耗尽心力做着运土搬砖的苦力活,留下一身病痛,在往后的岁月中艰难尝受;
而外公外婆当时组成的年轻家庭,也曾在劳役和贫困的双重,打压下失去过年幼的孩子。
秋园历经的痛苦,不是少数人的个例,是我们祖辈人共同的生活经历,她是中国祖辈人群像凝结而成的化身。
如今中国大多数家庭中总有一位吃得苦、讲节约的老人,这些老人年轻时都曾经历过那个年代贫困和狂热带来的苦难,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秋园的影子。
秋园的家庭苦难是中国大多数家庭的苦难,秋园走过苦难留下坚强,历经岁月积淀平和,而这苦尽甘来后的美好生活,亦是中国大多数家庭祖辈人所向往。
讽刺的是现在的我们却得了“富贵病”,网上最火爆的消费品,尽然是层出不穷的减肥产品。
02被长久忽略的女性的坚强与独立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勇敢”、“果断”、“坚强”、“担当”……这些偏强硬的词,似乎总是用来形容男性的;而对于女性,则总是以“温柔”、“细腻”、“贤良”、“体贴”……这些偏柔软的词来形容。
事实上,我们在不否认男性在充当家庭支柱时,为家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不能因此忽略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她们不是丈夫的附属,不是生育的机器,更不是“三从四德”的人偶。
秋园用亲身经历证明了,长久以来一直被忽略的女性坚强与独立。
作为一个家庭的妻子和母亲,秋园在多灾多难的岁月里,用血肉之躯支撑起一个风雨中飘摇的家庭,饥饿、贫穷、酸楚……淬炼出一个高贵的灵魂。
“为母则刚,遇难则强”这是对秋园的概括,同样也是对广大普通女性的概括。
你可以说,死亡只属于某些历史年代,但无法否认它的阴影仍笼罩在当下这个社会,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那个白天在职场奋力拼搏、晚上回家带娃、半夜崩溃大哭的母亲,曾不止一次站在阳台的窗户边;
那个放弃结婚、生育权利的大龄剩女,却困于职场的阶级固化,半夜下班独自坐在马路边抱头痛哭;
那个被家人嫌弃不能生养的妻子,一面忍受着丈夫的花天酒地,一面还需接受外人的说三道四……
世间种种,无论做出哪种选择,生活都不会减少一丝一毫强加在女人身上的苦难。
生活带给人的苦难,远不止九九八十一难,而人的一生只能用时间来抵抗这连绵不绝的苦难,咬着牙、含着泪把今天熬过去,再把明天熬过去。
今天接着明天,便是一辈子。
“秋园”绝不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女性,而是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多数女性,这些女性外表或许柔弱,但内心一定坚强。
03普通人的人生价值值得被肯定
《秋园》是以作者母亲为原型的传记小说,这本书带给人的感动,除了祖辈走过艰难岁月的勇气与韧劲,除了女性面对困境时,作为自己、作为妻子和作为母亲,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坚强与担当,还有对普通人人生价值的肯定和重视。
历史的长河里,每一个个体的命运,都与时代浪潮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见证者,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历史的变迁中。
然而,在过去,只有寥寥无几的精英才有权力讲述历史,也只有他们有资格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央,被众人铭记和敬仰,他们的生活和事迹无可争议地有千百个被人铭记的理由。
而在这些精英的高光之外,芸芸众生同样被历史裹挟,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他们沉浸在昏暗中,微小的如同尘埃,但实际上,他们才是历史的大军,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每当读到“小人物”的故事时,我都会思考:
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光环的我们,连姓名都不能被他人所记,那么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生命价值意义何在?
古人云:“风起于青萍之上,浪成于微澜之间。”
我猛然发现,在关注历史长河时,我们不应该只被水面上的几朵浪花所吸引,而应该看到推动潮流的真正力量,水面之下那看不见的汹涌磅礴的潜流,这些来自民间普通人的记忆,才是历史的全部面貌。
《秋园》的作者就是潜流中的一员,她没有那些高光照耀,走过一段艰难的岁月,在人生的暮年,开始用文字直面真实的自己,直面家国的历史,用记录和书写抵抗遗忘,这就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普通人或许并不会去关注如何书写时代,他们关注的只是眼下的生活,而普通人的生活是最为有血有肉,最为生动可爱的。
《秋园》记述了上一代普通人为了生存而奋进,而在《秋园》被书写时,也融入这一代普通人生活的烟火气。
在自序中作者写到,“迄今我也并未摆脱生活的重负:老伴年事已高,有糖尿病和轻微的老年失忆症状,我必须像个护士一样伺候他。然而,自从写作的念头浮现,就再也没法按压下去。洗净的青菜晾在篮子里,灶头炖着肉,在等汤滚沸的间隙,在抽油烟机的轰鸣声中,我随时坐下来,让手中的笔在稿纸上快速移动。在写完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有件事没完成,再不做怕是来不及。”
这是一本在厨房里写成的书,作者写作的时候,旁边是炉火上的饭菜,厨房外是卧病的丈夫。
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尘世的烦扰,有笔墨的慰藉,有困苦,有希望,无论如何,生活依然在继续。
普通人或许不会去关注如何书写时代,但普通人在时代的浪潮下为自己、为家庭、为生活,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和汗水,实际上就是时代本身。
普通人生活的最大意义,便在于无论如何,勇敢地去生活。
本文的收尾,借用余华的《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所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