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揭秘和解决“行为上瘾”的奠基之作:你是否无时无刻不盯着手机,不断刷朋友圈,通宵追看电视剧,没日没夜打游戏,频繁查看邮件,用太多时间工作……
行为上瘾是指人无法抵挡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短期内可解决深刻心理需求的行为,长期而言却会造成严重伤害。它具有破坏性,挤掉了工作、玩耍、包括基本的卫生和社会互动等其他基本追求。
行为上瘾对孩子有四大影响。
影响一:强迫社交,就是你不玩,就没人跟你玩。
影响二:忽略线下,会觉得线下生活并不重要。
影响三:早熟,过早地涉入成年人的话题。
影响四:游戏成瘾,孩子对成瘾性的抵抗力是非常弱的。
行为上瘾的生理性原因是大脑的快感,这种追求快感的力量可能会让人走上错误的道路,如果不加节制,其可怕程度如同毒瘾。诱人上瘾的因素是环境,远离上瘾行为的重要方法就是远离那个环境。
本书还揭示了成瘾的生物学机制——几乎所有的成瘾,根源都来自于痛苦。有时候为了逃避内心的痛苦,变成药物或行为的奴隶。很多成瘾的高发期都是一个人面临压力和挑战最多的时候。不要把成瘾当成爱好来欺骗自己,上瘾不是喜欢,而是渴望。
重点来了,揭秘上瘾体验背后的六大诱导因素。
1.诱人的目标,目标有多诱人,上瘾动力就会有多强大。
2.积极的反馈,追求即时反馈是人类的一个弱点。赌博控制人们的方法就是不确定的反馈,让你欲罢不能。
3.毫不费力的进步,《超级马里奥》这款游戏的风靡全球精髓就是足够简单,轻松上手,玩家可以毫不费力的取得很大的进步。
4.逐渐升级的挑战,本来该有一个停止机制的,但是让生活变得更轻松的新技术会扰乱我们的停止规则。
5.未完成的紧张感,蔡加尼克效应:未完成的体验比已完成的体验更多地占据我们脑海。
6.令人痴迷的社会互动,这满足了人类的基本动机:社会肯定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科学的远离行为上瘾?
1.自然的交流活动,让孩子回归到现实世界。
2.跟孩子面对面的沟通,这才是健康的亲子互动。
3.要限定屏幕的使用时间,三岁前尽量不要让他们接触屏幕。
假如孩子已经染上“网瘾”,该如何戒除呢?
第一阶段,患者不可以使用任何科技产品,通常要经历三个礼拜的排毒。在治疗中心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控制个人情绪,还要学习运动,拥抱自然。
第二阶段,正在恢复的患者会转入中途宿舍,让他们申请工作或者志愿职位,或者去读大学的课程,这个时候给他们一些自由,但是要有同伴和监督。
第三阶段,从患者们准备重返无人监督的生活开始。当然这个方法针对的是重度网瘾患者,且要有专业指导参与,家人要定期探视。
应对网瘾,预防永远比纠正有效得多。其中最有效的一种叫做动机性面谈,循序渐进地让他们思考自己的这些行为目的是什么,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益处和害处,为他们营造主人翁氛围。
最后一个点,行为上瘾习惯又该如何改变呢?
1.不要总是动用自己的意志力,动不动就用意志力的人,一定先失败。抵触的态度反而会助长成瘾,不如用开放的态度坦然视之。同时,与中途动用意志力抵抗一件事的人相比,一开始避免诱惑的人往往表现地更好。
2.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尽量让自己分心,让成瘾行为转移到自己希望的方面。
3.改变语言方式,尽量用一些具有掌控感和主人翁感觉的词汇,比如“我能”,“我可以”等。
4.改变环境,治疗拼图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重新设计环境,让诱惑尽量少靠近。
5.借助负面反馈,这是一种“厌恶疗法”,把你想要改变的行为与令人不快或厌恶的感觉搭配起来。
最后我们要学会用上瘾行为做好事,用游戏化的方法,将上瘾行为用到正确的事情上。所以说,上瘾不会消失,但它会转移。洞悉上瘾行为背后的规则,我们就是它的掌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