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的影响

      刷了三遍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回看自己一直以来都很关注的几个影评公众号都曾发表了诸如“中国开启科幻电影元年”类似的评论文章。打开豆瓣,《流浪地球》8.0的评分后边紧跟着“科幻/灾难”的类型标签。这让我十分疑惑:《 流浪地球》应该被归类于科幻类型吗?

    在我看来,《流浪地球》一定属于科幻片的范畴,但作为一部混合类型的影片,它首先应该是一部灾难片。换句话说,《流浪地球》的类型排序,至少应该是“灾难/科幻”。作为一部科幻片,它充分展示了科幻片应有的视听结构,即"高科技创造出的奇观影像”。想必看过该片的观众均曾为其视觉效果所震撼,并为我国电影工业制作水平的提升所振奋。但我们不应仅就影片的视听结构这一表层现象就将其仓促归类。科幻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承载、转化并试图幻想性地转移内在于现代文明中的矛盾,这一矛盾便是科学与技术间的分裂与对立。二战结束以后,人们的意识或潜意识中充满着对科学的恐惧,作为可以充分提炼并试图缓解这一恐惧的科幻片便承担了 这一-使命。据此,在格雷马斯的动素模型中,科幻片最大的特征即“敌手”这一动素应该是某种高科技元社会中的某些疯狂人类亦或是其代替者,比如远发达于人类的外星人入侵。而《流浪地球》中激励事件是“太阳正在迅速老化”这一典型的灾难片中的“敌手’动素,而非科幻片中的上述二者。因此,《流浪地球》中这一深层意义上的灾难片属性远比其表层意义上的科幻片属性更具代表性。

    这并非是吹毛求疵,相反,对于《流浪地球》类型的讨论正是源于对该片的厚爱。在二刷,三刷的时候,前前后后发现了十余处情节、文本及视听语言上的问题,正深入梳理时得知院线版本被删减了将近半小时,这些删减部分让情节有些突兀,但在突兀之中,《流浪地球》其实还有很多彩蛋和细节在影院版呈现,其中值得观众思考和探讨。在看了原片之后看完诸多对郭帆导演的采访、听闻制作的艰辛后十分感慨,正是以郭帆为代表的电影人这种敢赌敢拼的精神,注定了《流浪地球》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最终的旁白尤为突出,“无论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走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郭帆凭着一腔热血和对科幻的热爱啃了这个硬骨头,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出现担得起一切溢美之声的科幻作品来自“中国制造”。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