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年有个月奶奶总要半夜起来吃饭,白天却不吃不喝。我们自小知道那是“斋月”。
回族聚居区都有清真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清真寺对我们来说是神圣的所在,不穿戴整齐是不敢随便进出的。在斋月里,每到傍晚,位于村子最西头的清真寺的大喇叭便开始喊“开斋咯,开斋咯”,听见大喇叭的声音奶奶就可以喝水吃饭了。大喇叭不只在斋月时有用。平时每天五次礼拜(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每次提前十分钟至半个小时,大喇叭也会念“班克”(宣礼),提醒人们即将礼拜,该做准备了。每次礼拜前都要洗“小净”--漱口呛鼻各三次,清洗手肘脸部三下,洗脚、净下(清洗下体)。清洗干净后,穿上干净的衣服才可以礼拜,女性须长袖长裤(长裙到脚踝),包起头发;男性肚脐到膝盖部位不可裸露。有时候快到开斋的时候,奶奶和村里的其他老人一起拿上装着洗漱毛巾的袋子,结伴去清真寺开斋,而后礼拜。斋月里,清真寺会有免费的开斋餐提供。费用是各家自愿捐赠的“乜贴”(善款)。
夜里三四点还有一餐饭,清真寺大喇叭也会准点开喊“撒嗨儿、撒嗨儿”,提醒人们起床准备封斋饭。夜深人静,大喇叭的声音拥有顽强的力量,轻而易举地穿透绵绵的夜幕和人们的梦乡,熟睡中的我都常常被叫醒。每次醒来都满心疑惑,竖起耳朵认真听一会儿,依然听不懂大喇叭到底喊的是什么词语,虽然也知道那是叫人起来吃封斋饭的意思,但是为啥不喊“起床了、封斋了”等让人一下就听得懂的词语,非要喊“撒嗨儿”呢?那既不是普通话也不是方言啊!小时候问过奶奶,她也解释不清,反正,她听到寺里喇叭喊便一刻也不磨蹭就起来了。
奶奶的封斋饭无非是一碗面汤,里面打几个“鸡蛋荷巴儿”(类似荷包蛋),再吃点馒头。有时会炖碗鸡蛋(蒸蛋羹)。小孩子喜欢凑热闹,即使不封斋,偶尔也要硬撑着起来蹭个“便饭”。睡觉前跟奶奶商量好夜里起床时叫醒我们,千叮咛万嘱咐的,生怕奶奶不当回事儿。但是,往往奶奶叫来叫去都叫不醒一个,偶尔成功起来一回的那个便得意非凡,心里泛起过节时才有的丝丝兴奋,像模像样地走进厨房,虽然看到奶奶的饭多少有点失望(本以为奶奶会做得丰盛一些),但是做了夜里吃饭这种大人才做的事情,令人很有些神气活现。尽管可能只是不知其味地胡乱喝两口面汤,只是就着昏黄的灯光在厨屋里呆两分钟再转头去院子里站一会儿,四下望望墨黑的夜色,终于完成了一件大事一样心安下来,而后便急切地回屋爬上床沉沉睡去。白天醒来的时候想起夜里的“壮举”,自然要挨个跟姐弟和小伙伴们炫耀一番。有时候,为了让奶奶再次答应喊我们起床,也会信誓旦旦地保证跟她一起封上一整天的全斋,但是往往只半天就饿得头晕眼花,有气无力,只好乖乖“缴械投降”,狼狈地跑去厨屋啃两口馒头垫垫肚子,自然也落个被取笑的话柄。上初中后我常常五点半就起床往学校赶,冬天的时候天又黑又冷,身体从被窝里带来的温暖在出门的一瞬间就被利刃般的严寒穿透。我和奶奶住一间屋,早上她叫我起床时会告诉我留了汤在锅里,坐在煤火上。上学之前喝碗加了两三个鸡蛋的热乎乎的面汤,身体可以温暖饱足一早上。我那时常常不回家吃饭,这一碗面汤便足以代替一顿圆满的早饭。
长大后定居小城义乌,因为对外贸易发达,所以国际友人很多。尤其是中东穆斯林,尤为聚集,也门、约旦、伊拉克、伊朗、沙特,土耳其……非洲苏丹、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也有很多。很多人拖家带口的住在这里,也有很多在这里娶妻生子,安家落户。由是国内穆斯林也纷纷聚拢而来,天南海北,五湖四海,济济一城。人口聚集,氛围就格外好。这里的穆斯林女性基本都戴头巾,四季长衣;男性都遵守周五按时参加聚众礼拜(主麻);所有的清真餐厅都不售卖酒水,条件允许的餐厅多设有小小的礼拜房;一到斋月,健康的成年人都自觉进行一个月的斋戒。
斋月时间是伊斯兰教历九月初,见到新月便入斋,跟公历时间不大一致。按公历时间,每年都不一样。比如说,去年入斋是5月5号,今年是4月24。每年提前十天左右的样子,如此循环。按《古兰经》规定,在黎明第一丝曙光出现之前至落日余晖消失殆尽,不吃不喝、不吃不喝、不吃不喝……当然是包括所有、一切、全部的食品、水、饮料。水果?那也是食品啊。大概从早上三四点,到晚上六七点,十五六个小时。春夏秋冬随日出日落时间不同而变化。
斋戒无非是为了节制食色,节制过于满溢的各种欲望。使世人懂得节制,懂得体察犹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之苦,懂得施舍和分享,挹注他人。
亲爱的你不用担心,每天开斋后便可以正常吃喝了。夜里两三点钟也会起来再吃一顿。反正,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古兰经》降示世人时周到、细致、合理地安排妥当了。怀孕的,哺乳的,未成年的,生病需要打针吃药的,旅途中的,其他各项不符合封斋的身体条件的,你们就尽管照常吃喝睡觉好了,不要有心理负担。这是被教典充分允许的。
认真封斋的人,如果不小心吃了东西,如果吃的时候完全忘记斋戒这回事,那么即便大吃一顿豪华餐,满汉席,也是被允许的。我们认为这是真主的奖赏。不算破斋。在斋月头几天,这样的事情并不稀罕,不经意往嘴里塞个干果,提子什么的;桌子上摆了点心糖果拿起一块就吃;或者做饭时尝了几口……屡见不鲜。吃东西的人不经意,旁观者也不必提醒。然而,旁观者总是更容易发现“端倪“,在食物即将送进嘴巴的那一刻,出于本能,受到惊吓一般,大张着眼睛,脱口而出“不能吃.....啊~~!"
生活在城市,再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每天晚上听大喇叭喊“开斋”,夜里喊“撒嗨儿”,但是大家在统一的时间统一封斋,一起等着开斋,开斋的时候大家彼此照顾的感觉依然让人感动。我喜欢斋月,这一个月所有的家人都会很郑重地对待作为开斋饭的晚餐,会在开斋前按时回家,准点坐到餐桌前,开斋时念过开斋赞词以后喝口水或者吃颗椰枣,给还在忙碌着顾不上喝水的人递杯水、拿块西瓜……仿佛因为斋月,人们变得格外平和、体贴。心灵不急躁,生活便不自觉缓慢下来。
当然,对于一家人一天里唯一的一顿正餐,一定要很认真地准备!算好时间,提前两三个小时开始准备,不能太油腻,也不能太寡淡,要荤素搭配,要兼顾一天的身体需求;要有水果,切好摆好,至少两种,或者三四种。一桌丰盛的晚餐摆好,全家一起就坐,默念“泰思密”(类似餐前祷告),然后才开吃。如果时间还没到,拍拍照片给亲朋好友秀一下。互秀开斋饭封斋饭也是斋月里亲朋间的一件乐事。开吃的时候并不会看到狼吞虎咽的场景,好比断食过的人要慢慢恢复饮食一样,封了一天斋的人也要慢慢地吃,这个时候再心急的人都要慢下来,耐心等待身体机能的再次启动。
多数时候,越封斋反倒越没胃口。如果说吃饭是刚需,那么有滋有味地吃饭也是份内之事。甜是甜,酸是酸,咸辣椒麻,脆脆地凉或奔突突的热,吃得人如沐春风,清光似水,渔舟唱晚,酣畅淋漓……这才是吃饭该有的样子,这样才对得起一桌子花花绿绿张灯结彩似的菜肴啊、果盘啊!总比吃什么都像嚼蜡一样像回事。这个时候,往往人越多胃口越好。所以,封斋的人最喜欢结伴吃饭。斋月便是聚会的好时机。正常年份,基本上半个月都在聚会,大家轮流请客,一起庆祝每一天圆满完成功课。大人们吃饭聊天,孩子们因为太激动常常只顾上钻桌子捉迷藏,大声喊叫,不管不顾地跑来跑去......公公婆婆独自在老家的年份,斋月里直接住在清真寺,交一些费用,跟许多同龄的老人一起开斋一起封斋,婆婆总是回味无穷地笑着说:"大家都是抢着吃啊,这个一大碗,那个一大碗......那饭吃起来才香呢......"
晚上睡觉前备好夜里封斋饭的食材,洗好切好,夜里等闹钟一响,起来烹饪就好了。随着家人陆续起床,家里也灯火通明起来。做饭的时候,要是透过窗户看到对面楼上有一扇窗户总在相同的时间亮起大片的灯光,便会满心欢喜——那灯光是我们之间的暗语,我们因这暗语互相陪伴、一切行为拥有共同的意义。
这个时候,爱凑热闹的孩子跟我们小时候一样,也会用尽各种心思,让大人夜里叫他们起床,好似生怕错过“大餐”,不甘心早起起床只能吃我们剩下的“残羹冷炙”一样,满脸坚决地许诺、保证。到了夜里,不出意外,多数时候也叫不醒。后来,即使坳不过他们的缠磨勉强答应,我也并不是每次都会遵守约定,时间充足的话就叫几下,离封斋时间紧的话索性就不枉费那力气——过了时间点,封斋的人错过时间吃不上饭的话,白天可就有得熬了——孩子倘若心生疑惑问起时,我一脸淡定地回道:“叫了啊,没叫起来。你们又不是不知道自己有多难叫醒......”少数起来的时候,深一脚浅一脚下楼,不刷牙不洗脸坐到餐桌前就开吃,半眯着眼睛这样吃两口那样吃两口,吃完带着一脸惺忪的满足离开餐桌,丢下一句早上别叫他们起来吃早饭了,要多睡几分钟。回屋再睡上三四个小时起床直接去上学。白天逮着机会也要炫耀一下自己封了几个小时的斋,哪怕仅仅是一顿早餐没吃而已。
对于孩子封斋,持有很宽容的态度,愿意封到几点都可以。也有年级大些的孩子可以做到跟大人一样全月封斋。而且,经过我多年坚持不懈地认真“打听”,终于大概明白了为什么清真寺每天夜里要喊“撒嗨儿”这样叫人听不懂的话了,因为《古兰经》必须以阿拉伯语唱诵,全世界无论什么语种的穆斯林都必须遵守。我们常说的许多宗教习语都是阿语的音译。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小时候的记忆里爸爸妈妈很少封斋,大概是因为终日不分昼夜的沉重劳作,实在需要充足的精力和体力。
斋月结束便是开斋节。男人们在早上的时候去清真寺会礼,大家互道节日祝福,而后亲朋相聚,庆祝三天。虽然记忆中爸妈很少封斋,但是每年开斋节妈妈都要“下油”--炸油香。油香是一种烫面食品。一大盆子的面,加盐、发酵粉、苏打粉、大葱碎,倒入开水,用成人手腕粗的擀面杖顺着一个方向使劲搅拌。很需体力。面越劲道越难搅,但是越搅才能越劲道,经常要换四五次人手才能搅好。而后醒面半小时,取剂子,摄剂子(把面剂子揉匀揉圆,排出气泡,聚口收严),而后聚口朝下静置醒发,下锅炸至金黄。出锅就是松软美味的油香。面皮透薄如烤鸭表皮,咸咸香香又暄软无比,我一个人就能吃一大个,每次却只能吃一小块。因为看起来炸了一大盆,却要分与乡邻共同享用。分送邻里之前须得先给清真寺送去一些。送去清真寺的油香跟自家吃的略有不同,通常是用金贵的高纯香油炸成,而且须得最先炸,炸好马上送去清真寺,给阿訇和礼拜的人吃,这样才显得诚意十足。
锅里剩下的香油里再加进一些菜籽油或其他食用油炸出的就可以自家吃了。来义乌后,吃过很多地方的油香,有不加盐的,有加糖的,有的地方会添加一种黄黄的叫不出名字的调料,只尝过一两次便再也不愿意吃了,还是格外想念家乡的那种味道。
开斋节日后七十天左右便是古尔邦节,也叫宰牲节。按伊斯兰教历,也是新年,三天的庆祝时间。这是伊斯兰教除了开斋节以外的第二大节日。古尔邦节也要先去清真寺会礼,而后宰牛宰羊。宰牲时须举意以自己或者亲人的名义(在世或者去世者均可)献牲。外国人不吃动物内脏及四肢,头也不吃。所以在义乌,宰牲节当天可以白白捡到很多新鲜的被丢弃的内脏和蹄子,羊头。对于喜好者来说,无异于捡宝。宰牲节牛羊肉也要互相分享,一部分给亲友一部分给穷人一部分自食。互赠后,把留下的肉和骨头一起放入一口大锅里熬煮,肉熟汤浓后邀请亲人朋友一起来家里吃肉喝汤,共庆佳节。古尔邦节过完,基本上就没啥大的节日了,在流水一样的日子里工作、生活,安心等着第二年斋月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