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tor Chain 重新定义智能合约,数据交互完整便捷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像“去中心化网络”“智能合约”等专业名词,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传统的智能合约与Raptor Chain的智能合约。

1994年,计算机科学家和密码学家Nick Szabo首次提出“智能合约”概念,它被定义为“以数字形式指定的一系列承诺,包括各方履行这些承诺的协议”。

但此时“智能合约”与“区块链”并没有结合在一起。

而在2008年,比特币出现了,区块链最初是以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出现的,各种区块链分叉导致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得智能合约在2008年依然无法融入比特币区块链网络,直到2013年以太坊才让它浮出水面,此后涌现出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智能合约,但智能合约使用最广的加密货币仍旧是以太坊。

智能合约是一种特殊协议,旨在提供、验证及执行合约。具体来说,智能合约是区块链被称之为“去中心化的”重要原因,它允许我们在不需要第三方的情况下,执行可追溯、不可逆转和安全的交易

智能合约包含了有关交易的所有信息,只有在满足要求后才会执行结果操作。智能合约和传统纸质合约的区别在于智能合约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因此,代码本身解释了参与方的相关义务。

事实上,智能合约的参与方通常是互联网上的陌生人,受制于有约束力的数字化协议。本质上,智能合约是一个数字合约,除非满足要求,否则不会产生结果。

传统智能合约,仅限链上数据的输入和输出,这样只能支持一些简单的应用场景。正因如此,Raptor Chain 重新定义了智能合约,除链上数据外,还允许链上和链下的数据进行交互,并支持对链上、链下数据状态的变化做出事件响应。

现实世界中的商业应用大多非常复杂,这种复杂体现在数据结构和逻辑规则上。为了实现上述目标,Raptor Chain 在顶层设计上做了两方面准备。一是将潜在的应用抽象,提取通用需求,提前设计好 API 接口和数据结构。二是选取一种图灵完备语言,尽可能去逼近真实物理世界中的规则。

智能合约在区块链网络中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

上述生命周期中,合约的注册、调用、升级需要消耗 Token。一方面执行合约必须占用计算机资源、区块链容量和网络流量,需要对资源提供者做出奖励;另一方面也是利用经济学手段提高网络攻击的门槛从而降低风险。

为了更加稳定地执行合约,我们构建独立模块,其结构如下:

合约通过用户控制台(Console-User),以命令行的形式进行编写,Cli(Command Line Interface)是合约命令行的处理模块,负责接收,并将输入传递到中间层,还负责将底层处理完的结果反馈给控制台,RPC(Remote Procedure Call)模块负责接收来自区块链网络的执行请求,并将请求发送到中间层,待合约执行完成之后将结果返回给区块链网络。中间层(Mid-Ware)负责将 Cli 和 RPC 传来的命令和请求同步传递给底层的语言编译器和执行器进行编译,执行。并将编译执行结果返回给Cli或RPC。

一个活跃的区块链网络,合约调用非常频繁,为确保合约能够稳定而高效地运行。一是尽可能缩短进程启动和关闭时间;二是任何操作在不同节点不同时间每次调用的结果必须一致。合约模块还将支持 C#,Lua,solidity(以太坊的合约编辑语言)等高级语言的编写,使不同平台的开发者都能够参与进来。

所以,Raptor Chain在智能合约原有的基础上将它丰富并且重新定义,让整个Raptor Chain的数据交互网络更加完整与便捷,以便于可以承载更多、更大型的商业应用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Raptor Chain 重新定义智能合约,数据交互完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