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正能量”新闻

今天看了一则新闻,大意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公交车上连续起身好几次让座。

这一年来,此类的新闻我看了很多,譬如有的小朋友捡到钱去派出所交给警察叔叔,又或是某个小朋友唱国歌很认真啊之类的,不胜枚举。平常多接触媒介的人,可能也看得不少。久而久之,我对这类新闻有了些规律总结:它多是发于某些官媒党媒之类的,根红苗正的媒体之手,新闻标题里常带着“暖、萌、赞”等字眼,新闻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用一首儿歌来总结,“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的手里面...”

传递正能量可能是这些事件见诸新闻的主要理由。可是正如鸡汤喝多了会腻,正能量接触多了也会叫人不舒服,具体症状如同晒了一下午太阳,浑身懒懒的,提不起力气。此外,还会让人产生怀疑:社会上时时刻刻存在的变故和意外,很多事件都没有人报,为什么不报道那些更紧迫的事情,而是一个劲地给受众灌鸡汤呢?难不成现在记者找素材都不流行去事故现场,而是拿着镜头蹲在小学门口?

现在政策上要求正面报道,弘扬正能量,而某某先进楷模的苦情经历太难找,又报过太多了,因此普通人的小善举成了最佳新闻素材,这一点我可以理解。然则我以为,新闻总应该是事情先发生,然后从中找意义才显得自然,若是先确定意义,再去找对应的事实来报道,未免就有本末倒置,按图索骥之嫌了。弘扬正能量的主题先定下,再去找事例,从性质上说,难以把这样的行为定义为新闻,不如叫“宣传”更恰当。

何况依着主题找素材的人全指望想象力,遗憾的是他们在这一方面属实不太擅长,因而报出来的新闻大多千篇一律,读起来就像嚼口香糖,越嚼越没滋味。有些人依着图纸也找不到好马,只好牵来头驴子,化妆打扮一番滥竽充数。譬如我看过的一则新闻,“小学生找警察借一块钱坐公交,借到后向警察敬礼”,乍看像是普通的新闻,可稀奇的是,这件事情发生的全过程都被一位热心市民拍摄下来了。原来这位热心市民早就知道小学生会去找警察借钱然后敬礼吗?这位热心市民既然有拍视频的功夫,为什么不自己借给小朋友一块钱呢?这则“新闻”的前因后果,着实教人摸不着头脑。

新闻之所以为新闻,除了真实,新鲜以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即特殊。新闻要报道人们较少接触的事情,或不了解的情况。某些主流媒体把这些小善举当做新闻大书特书,莫不是在暗示这类事情在生活中极少见到?这我可就要叫个屈了,小时候我坐公交也常常让座,后来嫌让座麻烦,索性看到车上人多就不坐了,可惜我生活的社会里,让座的事情稀松平常,没有记者专门把镜头对准公交车上拍,以至于我不能成为新闻人物,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也不知道写这些新闻的记者知不知道新闻到底是什么,如果不知道,那么业务能力还有待加强,如果知道,却还是把这些事情当新闻报,那只能说明他们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应当多来基层感受感受。

鸡汤虽好,但若有人每天捏着你的鼻子给你灌一样的鸡汤,甚至没有鸡也要勾兑些鸡汤来给你喝,那一定会令人想把碗摔了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谈“正能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