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纵观孔子的这一生,他不仅是一个教育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老师,门下弟子三千余人,贤者七十二人,但孔子的理想并不仅仅如此,他想要恢复礼乐制度,并推行仁政,孔子一生中都在一直坚持去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他一直都在寻找当官的机会,一个地方行不通就换一个地方,虽然孔子最后并没有获得完全的成功,但是他却能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本质和理想,在周游列国时,他多次遇到挫折,却不言败,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回到鲁国后,虽然理想还是没能达成,全依旧没有改变自己的目标。

在孔子自述中孔子说到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么,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和我们理解的随心所欲相同吗?他的从心所欲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孔子68岁的时候,他的弟子冉有成了季氏的家臣,鲁国在一个叫郎的地方战胜了齐国。当时季氏家的家主季康子对冉有说:“你在军事中所发挥的才能是别人教你的,还是你的天赋呢?”冉有说:“我是从老师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问:“孔子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冉有回答:“天下所有人,甚至是鬼神都对他没有意见。我的老师虽然很伟大,但同时却过得也很艰苦。但是,他也不会为了名利、利益而出来的。”季康子说:“我想把他召回国来重用,可不可以?”冉有答:“想要找回孔子,就不能用小人来限制,如果要想找回孔子,就必须重用他。”于是季康子就交了几个人,拿着钱财去欢迎孔子,孔子于是就回到了鲁国。

此时,孔子离开鲁国已经有14年了,现在才又回到了鲁国。孔子在这其中经历了很多挫折,孔子也成为了一个领会了大道,可以解决问题的人。然而那个时代的世人对孔子的思想并不赞同,比如我们所听说过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丧家狗”之类的词语,都是那个时代的世人对孔子的了解和批判。其实是人说的也没有错,他们只是对孔子的一个表面了解,而并不了解孔子是精神方面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丧家狗”。在孔子返回鲁国之后,他又会有什么打算呢?其实他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理想,还是坚持推行仁政、恢复礼乐制度,毕竟孔子当时已经知天命同时不惑了,他的晚年也不会再改变自己的理想了。

孔子这一生都没有忘记和抛弃自己的理想,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努力锻炼自己,努力想要成功。孔子的晚年更是为了他的理想而作《诗》《书》《礼》,为了更好的传承礼乐制度和推行仁政,孔子也在内心里一直自我要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逾矩”,就是遵循自己心中的要求,而且孔子“不逾矩”已经不是被动去做了,而是自动就会去做。但孔子的“不逾矩”并不是凌驾于法制之上,其实是更高一层境界的,他只是遵循自己心中的法,并且他做的任何事都是高于法制之上的。孔子没有被规矩所束缚,正因为没有束缚,他才可以去干自己想做的、该做的,同时才可以知天命,他到了很高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并不是胡作非为,而是超越在外的法制的自由。他这也成了真正的自由。自由的真正意义其实就是:在自己的心中有一套法制,遵循自己心中的法制,并且不违背外界的法律,在自己的内在从心所欲。我想这就是真正的自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