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分类,损失函数中为什么要用Log,机器学习的应用

目录

损失函数中为什么要用Log

为什么对数可以将乘法转化为加法?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机器学习的分类

监督学习

无监督学习

强化学习

机器学习的应用

应用举例:猫狗分类

1. 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2. 数据准备

3. 选择模型

4. 模型训练及评估

5.预测结果

推荐阅读


损失函数中为什么要用Log


​Loss 在使用似然函数最大化时,其形式是进行连乘,但是为了便于处理,一般会套上log,这样便可以将连乘转化为求和求和形式更容易求偏导,应用到梯度下降中求最优解;

由于log函数是单调递增函数,因此不会改变优化结果。

极大似然估计中取对数的原因:取对数后,连乘可以转化为相加,方便求导,这是因为对数函数的求导更加简单,对数函数的导数比原函数更容易计算和优化;除此之外对数函数 ln为单调递增函数,不会改变似然函数极值点。

为什么对数可以将乘法转化为加法?

log2(x*y) = log2(y) + log2(y)

1, 2 ,3 ,4,5, 6······

和指数序列

2^(1), 2^(2) ,2^(3) ,2^(4),2^(5), 2^(6)······

,可以看出上一序列是下一序列的指数部分。那么我们如果想计算2*8 = (2^(1))*(2^(3))就可以将指数部分先加起来,即1+3=4,然后找第二个序列进行对应,就得到了2^(4)=16。这就是对数里的思想啦。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基本思路是模仿人类学习的过程,例如人们一般通过经验归纳,总结规律,从而预测未来。

机器学习本质上就是让计算机自己在数据中学习规律,并根据所得到的规律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比如,不需要通过编程来识别猫或狗,机器学习可以通过使用图片来进行训练,从而归纳和识别特定的目标。

机器学习算法包括如聚类、分类、决策树、贝叶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等。

机器学习分类,损失函数中为什么要用Log,机器学习的应用_第1张图片

机器学习的分类

机器学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衍生出了很多种分类方法,这里按学习模式的不同,可分为

  • 监督学习
  • 半监督学习
  • 无监督学习
  • 强化学习。

为了便于理解,用灰色圆点代表没有标签的数据,其他颜色的圆点代表不同的类别有标签数据。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机器学习分类,损失函数中为什么要用Log,机器学习的应用_第2张图片

监督学习

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是从有标签的训练数据中学习模型,然后对某个给定的新数据利用模型预测它的标签。如果分类标签精确度越高,则学习模型准确度越高,预测结果越精确。

监督学习主要用于回归和分类问题。

常见的监督学习的回归算法有:线性回归、回归树、K邻近、Adaboost、神经网络等

常见的监督学习的分类算法有:朴素贝叶斯、决策树、SVM、逻辑回归、K邻近、Adaboost、神经网络等。

无监督学习

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是从未标注数据中寻找隐含结构的过程。其中,

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 Learning)方法在最近的学术界和工业界几年备受关注。

无监督学习主要用于关联分析、聚类和降维

常见的无监督学习算法有:稀疏自编码(Sparse Auto-Encoder)、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K-Means算法(K均值算法)、DBSCAN算法(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最大期望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 EM)等。

如果人工智能是一块蛋糕,强化学习好比蛋糕上的樱桃,监督学习好比蛋糕上的糖衣,而蛋糕本身是非监督学习。—— Yann Lecun

LeCun 的蛋糕强调了无监督的重要性,他认为这可以突破当前 AI 技术的局限性。今天的 AI 可以轻松对图像进行分类并识别声音,但不能执行诸如推理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或预测人类运动等任务。这是无监督学习可以填补空白的地方。

机器学习分类,损失函数中为什么要用Log,机器学习的应用_第3张图片

强化学习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类似于监督学习,但未使用样本数据进行训练,而是通过智能体(Agnet)与环境(Environment)的交互,在不断试错中进行学习的模式。

在监督学习和非监督学习中,数据是静态的、不需要与环境进行交互,比如猫狗识别,只要给出足够的差异样本,将数据输入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即可。

然而,强化学习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不断交互的过程,所需要的数据也是通过与环境不断交互所产生的。

所以,与监督学习和非监督学习相比,强化学习涉及的对象更多,比如动作、环境、状态转移概率和回报函数等。

强化学习常用于机器人避障、棋牌类游戏(AlphaGo)、广告和推荐等应用场景中,解决的是决策问题。

机器学习的应用

机器学习是将现实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利用历史数据对数据模型进行训练,然后基于数据模型对新数据进行求解,并将结果再转为现实问题的答案的过程。

机器学习一般的应用实现步骤如下:

  • 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 数据准备;

  • 选择或创建模型;

  • 模型训练及评估;

  • 预测结果。

机器学习分类,损失函数中为什么要用Log,机器学习的应用_第4张图片

应用举例:猫狗分类

这里我们以Kaggle上的一个竞赛Cats vs. Dogs(猫狗大战)来举例,感兴趣的同学可亲自动手实验。

机器学习分类,损失函数中为什么要用Log,机器学习的应用_第5张图片

1. 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现实问题:给定一张图片,让计算机判断是猫还是狗?

数学问题:二分类问题,1表示分类结果是狗,0表示分类结果是猫。

2. 数据准备

数据下载地址:
https://www.kaggle.com/c/dogs-vs-cats。

 

下载 kaggle 猫狗数据集解压后分为 3 个文件 train.zip、 test.zip 和 sample_submission.csv。

训练集 train.zip,包含25000张已标记的图片文件,文件名格式为“类别.图片id.jpg”,类别为cat或dog,图片id为数字,如cat.0.jpg、dog.12247.jpg。训练集数据中标记为猫、狗的图片分别有12500张,比例1:1。

测试集 test.zip,包含12500张未标记的图片文件,文件名格式为“图片id.jpg”,图片id为数字,如1.jpg、11605.jpg。

数据集中图片尺寸大小不一,但在训练和测试时需要统一尺寸。数据中图像不一定完整包含完整猫或狗的身体,有的主体在图片中很小,图片背景复杂,图片里会出现人或其他物体,如左图1。另外,训练集中包含少量非猫或狗的图片,如右图2,这些异常数据大约占训练集的5.6 ‱,需要被清理掉。

这些异常图片文件名如下:cat.4688.jpg,cat.5418.jpg,cat.7377.jpg,cat.7564.jpg,cat.8100.jpg,cat.8456.jpg,cat.10029.jpg,cat.12272.jpg,dog.1259.jpg,dog.1895.jpg,dog.4367.jpg,dog.8736.jpg,dog.9517.jpg,dog.10190.jpg,dog.11299.jpg。

机器学习分类,损失函数中为什么要用Log,机器学习的应用_第6张图片

复杂背景

机器学习分类,损失函数中为什么要用Log,机器学习的应用_第7张图片

异常数据

  • sample_submission.csv 需要将最终测试集的测试结果写入.csv 文件中。

后续的实验中,我们将数据分成3个部分:训练集(60%)、验证集(20%)、测试集(20%),用于后面的验证和评估工作。一般三者切分的比例是:6:2:2,不过验证集并不是必须的,没有也是可以的。

机器学习分类,损失函数中为什么要用Log,机器学习的应用_第8张图片

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作用这里说明一下:

  • 训练集用来调试神经网络

  • 验证集用来查看训练效果

  • 测试集用来测试网络的实际学习能力

训练集(train)毋庸置疑,是用于模型拟合的数据样本,用来调试网络中的参数。我们容易混淆的是验证集和测试集:验证集没有参与网络参数更新的工作,按理说也能用来测试网络的实际学习能力;测试集本来也能就是用来测试效果的,按理来说也能查看训练效果。

我们换个说法或者详细一些可能就会明白了:

验证集(validation): 查看模型训练的效果是否朝着坏的方向进行。验证集的作用是体现在训练的过程。举个栗子:通过查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损失值随着epoch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出模型是否过拟合,如果是可以及时停止训练,然后根据情况调整模型结构和超参数,大大节省时间。

测试集(test): 用来评估模最终模型的泛化能力。但不能作为调参、选择特征等算法相关的选择的依据。测试集的作用是体现在测试的过程。

一个形象的比喻:

  • 训练集:学生的课本;学生根据课本里的内容来掌握知识。训练集直接参与了模型调参的过程,显然不能用来反映模型真实的能力(防止课本死记硬背的学生拥有最好的成绩,即防止过拟合)。

  • 验证集:作业;通过作业可以知道不同学生学习情况、进步的速度快慢。验证集参与了人工调参(超参数)的过程,也不能用来最终评判一个模型(刷题库的学生不能算是学习好的学生)。

  • 测试集:考试;考的题是平常都没有见过,考察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要通过最终的考试(测试集)来考察一个学(模)生(型)真正的能力(期末考试)。

对原始数据进行三个数据集的划分,也是为了防止模型过拟合。当使用了所有的原始数据去训练模型,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该模型最大程度地拟合了原始训练数据。当新的样本出现,再使用该模型进行预测,效果可能还不如只使用一部分数据训练的模型。

import cv2
import os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random
import time

import pickle

data_dir = './data'  # 解压后数据

start_time = time.time()

print("正在制作数据....")

# 图片统一大小100*100
# 训练集 20000张
# 测试集 剩下的所有,测试集从训练集中进行切分,因为测试集没有标签

all_data_files = os.listdir(os.path.join(data_dir, "train/"))

random.shuffle(all_data_files)  # 打乱文件顺序

all_train_files = all_data_files[:20000]  # 前20000个图片用来训练
all_test_files = all_data_files[20000:]  # 后5000个图片用来测试

train_images = []  # 存储图片对应的narry数组的
train_labels = []  # 存储图片对应标签
train_files = []  # 存储对应图片名

test_images = []
test_labels = []
test_files = []

for each in all_train_files:
    img = cv2.imread(os.path.join(data_dir, "train", each), 1)
    # print(img.shape)  # 每张图片的大小不一致,需要转换成统一大小
    resized_img = cv2.resize(img, (100, 100))

    img_data = np.array(resized_img)  # 统一转换成narray数组类型,因为tensorflow支持narray
    train_images.append(img_data)
    if 'cat' in each:
        train_labels.append(0)  # 0表示猫
    elif 'dog' in each:
        train_labels.append(1)  # 1表示狗
    else:
        raise Exception("\n%s is a wrong train file" % (each))
    train_files.append(each)

for each in all_test_files:
    img = cv2.imread(os.path.join(data_dir, "train", each), 1)
    # print(img.shape)  # 每张图片的大小不一致,需要转换成统一大小
    resized_img = cv2.resize(img, (100, 100))

    img_data = np.array(resized_img)  # 统一转换成narray数组类型,因为tensorflow支持narray
    test_images.append(img_data)
    if 'cat' in each:
        test_labels.append(0)  # 0表示猫
    elif 'dog' in each:
        test_labels.append(1)  # 1表示狗
    else:
        raise Exception("\n%s is a wrong test file" % (each))
    test_files.append(each)

# print(len(train_images), len(test_images))

train_data = {
    'images': train_images,
    'labels': train_labels,
    'files': train_files
}

test_data = {
    'images': test_images,
    'labels': test_labels,
    'files': test_files
}

with open(os.path.join(data_dir,"train-data"),'wb') as f:
    pickle.dump(train_data,f)

with open(os.path.join(data_dir,'test-data'),'wb') as f:
    pickle.dump(test_data,f)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制作结束,用时{}秒.'.format(end_time-start_time))

3. 选择模型

机器学习有很多模型,需要选择哪种模型,需要根据数据类型,样本数量,问题本身综合考虑。

如本问题主要是处理图像数据,可以考虑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模型来实现二分类,因为选择CNN的优点之一在于避免了对图像前期预处理过程(提取特征等)。

猫狗识别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机器学习分类,损失函数中为什么要用Log,机器学习的应用_第9张图片

最下层是网络的输入层(Input Layer),用于读入图像作为网络的数据输入;最上层是网络的输出层(Output Layer),其作用是预测并输出读入图像的类别,由于只需要区分猫和狗,因此输出层只有2个神经计算单元;位于输入和输出层之间的,都称之为隐含层(Hidden Layer),也叫卷积层(Convolutional Layer),图示中包含3个隐含层。

4. 模型训练及评估

我们需要预先设定损失函数Loss计算得到的损失值,这里选择对数损失函数(Log Loss)作为模型评价指标。

对数损失函数(Log Loss)亦被称为逻辑回归损失(Logistic regression loss)或交叉熵损失(Cross-entropy loss),刻画的是两个概率分布之间的距离,是分类问题中使用广泛的一种损失函数。交叉熵损失越小,代表模型的性能越好

图片

  • n是测试集中图片数量;

  • y尖 是图片预测为狗的概率;

  • y_{i}如果图像是狗,则为1,如果是猫,则为0;

  • loge 是自然常数  为底的自然对数。

我们用准确率(Accuracy)来衡量算法预测结果的准确程度:

图片

  • TP(True Positive)是将正类预测为正类的结果数目;

  • FP(False Positive)是将负类预测为正类的结果数目;

  • TN(True Negative)是将负类预测为负类的结果数目;

  • FN(False Negative)是将正类预测为负类的结果数目。

from tensorflow.kera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tensorflow.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Dropout, Convolution2D, MaxPool2D, Flatten
from tensorflow.keras.optimizers import Adam
from tensorflow.keras.utils import to_categorical
import pickle
import numpy as np


def load_data(filename):
    with open(filename, 'rb') as f:
        data = pickle.load(f, encoding='utf-8')
    return np.array(data['images']), to_categorical(np.array(data['labels']), num_classes=2), np.array(data['files'])


TRAIN_DIR = "data/train-data"

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train_files = load_data(TRAIN_DIR)

model = Sequential([
    Convolution2D(16, kernel_size=(3, 3), strides=(1, 1), padding="same", input_shape=(100, 100, 3), activation='relu'),
    # 100*100*96
    MaxPool2D((2, 2), strides=(2, 2), padding='same'),  # 50*50*96
    Convolution2D(32, kernel_size=(3, 3), strides=(1, 1), padding='same', activation='relu'),  # 50*50*192
    MaxPool2D((2, 2), strides=(2, 2), padding='same'),  # 25*25*192
    Convolution2D(64, kernel_size=(3, 3), strides=(1, 1), padding='same', activation='relu'),  # 25*25*384
    MaxPool2D((2, 2), strides=(2, 2), padding='same'),  #
    Convolution2D(128, kernel_size=(3, 3), strides=(1, 1), padding='same', activation='relu'),
    MaxPool2D((2, 2), strides=(2, 2), padding='same'),
    Flatten(),
    Dense(512, activation='relu'),
    Dropout(0.3),
    Dense(256, activation='relu'),
    Dropout(0.3),
    Dense(2)
])
# 模型编译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 模型训练
model.fit(train_images, train_labels, batch_size=200, epochs=10)
# 训练完保存模型
model.save("cat_and_dog.h5") # hdf5文件 pip intall h5py

机器学习分类,损失函数中为什么要用Log,机器学习的应用_第10张图片

训练过中的 loss 和 accuracy,使用GPU训练速度会更快,i5 CPU也是可以跑的,增加训练轮次,准确率会更高

5.预测结果

训练好的模型,我们可以看看模型的识别效果:

from tensorflow.keras.models import load_model
from tensorflow.keras.utils import to_categorical
import pickle
import numpy as np


def load_data(filename):
    with open(filename, 'rb') as f:
        data = pickle.load(f, encoding='utf-8')
    return np.array(data['images']), to_categorical(np.array(data['labels']), num_classes=2), np.array(data['files'])

TEST_DIR = "data/test-data"              

test_image, test_labels, test_files = load_data(TEST_DIR)

model = load_model("cat_and_dog.h5") # 同时加载结构和参数

# 模型评估

loss, accuracy = model.evaluate(test_image, test_labels)
print("test loss", loss)
print("test accuracy", accuracy)

机器学习分类,损失函数中为什么要用Log,机器学习的应用_第11张图片

至此,我们就完成了一个简单的机器学习二分类任务。重在明白流程,细节我们都会在日后的文章中慢慢说清楚。

推荐阅读

  • 一份最有效的小白学AI路线图

  • AI常用编程工具介绍与安装

  • XGBoost详解

  • 通俗易懂详解注意力机制

  • 关于Attention的总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AI,机器学习,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