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三种表达方式

很多人都有过愤怒的情绪体验,每个人表达愤怒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破口大骂、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还有批评、指责,亦或冷战。你用什么方式表达愤怒呢?

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里分享了三种愤怒的表达方式。

一,攻击

攻击是公开、明显地表达愤怒的方式,比如批评、指责、怪罪、质问、威胁,还有肢体攻击、下最后通牒或者言语中伤等几种形式。不论用哪一种形式,都能看出对方非常生气,而且明确表示生气是你造成的,需要你为他们的痛苦负责。

有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准备出去散步,我和儿子走在前面,先生换好鞋子应声关门的一瞬间问我拿钥匙了没有。我一脸错愕地告诉他没有。得知钥匙被成功锁在屋里,我们不得不叫开锁公司来开门的时候,我启动了指责模式:“你怎么那么不小心啊,都不知道拿钥匙的吗?不知道拿至少要问问我有没有拿再锁门吧。现在怎么办,已经那么晚了。”联想到上次把钥匙锁屋里被开锁公司坑的经历,我的愤怒情绪又高涨一些。面对我的指责,先生一脸落寞、隐忍。

后来我才明白,我在用攻击他的方式,用愤怒的情绪压过我自己也忘记带钥匙而产生的沮丧、自责和无力的感觉,这样的感觉让我痛苦,我自然要麻痹自己,同时用语言来伤人,替自己的行为找个符合逻辑的借口。但是吵架时我们说的话和事情没有太大的关联,言语攻击本身也是不符合逻辑的,而只是用暴力来保护自己。

所有的攻击都出于自卫。

二,情绪抽离

跟攻击相比,情绪抽离是比较沉默的表达情绪的方式。如果争吵时只有一方在大喊大叫,不要被静静坐着的那一方唬到了。沉默和大呼小叫其实可以同样暴力。当一方在冲突中大呼小叫时,默不作声的另一方其实在用叛逆和冷漠的态度火上浇油,让表现出攻击的一方更愤怒。使得Ta看起来更像是坏人,而沉默的一方则是无辜的受害者,从而获得大众更多的同情。

用情绪抽离这种方式表达愤怒的人,似乎在传递这样的信息:你对我一点重要性都没有,不值得我浪费口水。这样的态度会让在权力斗争中的另一方有更强烈的挫败感:我本来想通过吵闹的方式证明我的重要性,你的态度却印证了我对你一点都不重要。

情绪抽离的各种形式,效果都是一样的:一言不发地让自己远离造成痛苦的人。

三,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的表达方式更隐晦。发起被动攻击的一方,表面上假装不太介意对方的行为,也不会把对方的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放在心上,但言语间却充斥着隐隐约约的抱怨、批评、讽刺。或者表现出极度受伤的样子,当对方为自己的行为道歉时,却又说跟对方没有关系,并不直接指控他们做错事,让对方觉得自己像个坏人,想反击都找不到对象。

举个例子,恋爱中的情侣,男方答应下班去接女方一起回家。结果下班后女方苦等一个小时才等来男方。男方一脸歉意,忙不迭地道歉。女方嘴上说:“没关系,我知道你工作忙,没什么。”却满脸的不悦、冷淡和受伤。男方见状,“负荆请罪”,让女方骂他打他都可以,只要能消消气。而女方依旧冷淡、隐忍地说:“这有什么,只不过等一个小时而已。”

仔细观察女方的意图,你会发现,她受到了伤害,为了保护自己免于痛苦(自己不被重视、没有价值感),她暗中选择被动攻击,变现出自己受伤的样子,让对方觉得歉疚,以控制对方的行为。

当双方出现冲突时,我们明知道发怒除了能宣泄愤怒的情绪以外,对于问题解决一点好处都没有,而我们为什么还会如此依赖这样的方式呢?

举个例子,有些人可能见过打斗的场面,互殴的双方已经被打得鼻青脸肿甚至头破血流了,还不肯罢手,俗话说:打红了眼。为什么?打斗双方都处于非常强烈的愤怒的情绪当中,怒气能够压过所有的情绪,麻痹心中的痛,甚至能麻痹身体的痛,因此他们当时一点痛的感觉都没有,或者很少。所以依赖这样的方式原因之一是:愤怒就像一针镇痛剂,能麻痹心中的痛苦(未被满足的需求所带来的痛苦感受),让我们不用去面对。

第二个原因是:发怒可以让对方看到我们强烈的情绪,让Ta产生“我如此痛苦生气是你造成的,你是错的,我才是对的”这样的罪恶感,让对方为我们自己的情绪负责,从而达到控制Ta的目的。

发怒既可以麻痹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不要体验内心的痛苦,又可以让自己站在对的一边,控制对方的行为,满足我们的需求,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上,发怒只会让我们与真相渐行渐远,无法看清内心真正的需求,也就无法触及痛苦的根源,自然不懂得如何自我满足。

你可能感兴趣的:(愤怒的三种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