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不良习惯一大堆,读《P.E.T.父母效能训练》的收获

我家大宝习惯不算好,比如:毛巾没及时洗、忘记红领巾、文具盒坚持用、忘记关火等等,不良习惯层出不穷,很是头痛!
带着困惑阅读《P.E.T.父母效能训练》,有如下诸多收获。

001.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可以将惩罚永远地摒弃——所有类型的惩罚,不仅仅是体罚。

反思:以前急起来,如孩子书桌没收好、书本一大堆掉床底下,我都看不过去,忍不住大发雷霆。想了下,其实是自己情绪控制不好,引导方法不对。

002.对无条件接纳的新收获

曾经读尹建莉老师的《从小读到大》,其中观点,如:太晚了小朋友还要看会书,可以允许;又如如果小朋友交一些成绩不好比较调皮的朋友,大人也无需干预;再如,如果小朋友看一些存在打打杀杀的读物,父母也无需过于担心。这方面无条件接纳做的很到位。

但本书有个观点,认为父母也是人,不是神。父母无需假装无条件地接受。父母也不应在感到不接受时假装接受。也就是,当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示不满时,父母还是可以合理的表达出来,无需压抑自己的情感。两者不一样的观点,让我眼前一亮。

003.父母双方可以缺乏一致性。父母无需建立‘统一战线’。

曾经,我家大宝吃饭完毕,饭碗里还有不少剩饭,我要求小朋友回来吃干净。妈妈不支持,认为:饭已冷了,一点点无所谓。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这件事,我大发雷霆。两天不心情不愉快。
反思:这件事情,属于父母两人观点不一致,可以通过小朋友建立自己的生活原则,以及后续将问题解决方案让小朋友自己提供来解决,书中提供的此类问题处理的方法,更具艺术性。

004.问题归属原则是PET模型中的一个核心理念。

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应让孩子为本应归属于孩子的问题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

反思:我家小朋友的各种习惯问题:红领巾忘记带,学校老师反馈不讲卫生,作业到晚上10点多才完成,曾经有几次把剩饭放水壶里忘记洗等等。曾经针对这些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想尽办法,如:贴标语、做示范、多次提醒等等,但效果都不算明显,反观过去,一个致命原因就是:弄错了问题所有权,本是应该孩子负责的问题,我大人来代劳解决了。按照本书观点,其实用启发式提问、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将解决方案目视化提醒,来解决。

005.如果父母送上自己预先做好的解决方案,孩子就会一直信赖父母,无法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会在每次遇到新问题时来向父母寻求帮助。

当父母接手或“负责”孩子的问题,并因此为寻找良好的解决方案而承担全部责任时,它不仅会成为一个可怕的负担,而且还会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人能够具有无穷的智慧,在任何时候都能为其他人的个人问题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案。

在某些问题上,孩子确实需要帮助,但矛盾的是,从长期来看,最有效的一类帮助就是不提供帮助。更准确地说,这种帮助是把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责任留给孩子。在PET中,我们把这些称作“倾听技巧”。

反思:是,各种小习惯问题,小朋友不急大人急。老师多次反馈不讲卫生,衣服不扣好,都是我们回来苦口婆心的讲,没有把问题给小朋友,让他自己解决。

006.父母给孩子送出一个“解决方案信息”是对孩子无效的方法。

例如,父母给孩子送出如下方案:
1.命令、指示、指挥;
2.警告、训诫、威胁;
3.劝告、布道、说教;
4.建议、提出意见或解决方案。
它会产生以下影响:
1.孩子拒绝按照你说的做。
2.它还传达了另一种信息:“我不信任你自己选择解决方案”,或者“我不认为你足够敏感,能找到一种方法帮我解决问题。”
3.它等于告诉孩子:你的需求比她的更重要,她必须做你认为她应该做的事,而无视她的需求。

反思:有时候,小朋友在周六日做作业,本答应下午要做作业,但偷偷的在画自己的画;又如,好几次周一到周四晚上,小朋友没有及时在放学后做作业,而是拖到8点多9点多再写,一样的道理。忽视了小朋友自己的需求,从而他用不诚实的行为来敷衍大人的安排。

007.用权力进行训练需要严格的条件。

1.“训练对象”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机。她必须有一个强烈的需求,能够让“奖励生效”。
2.如果惩罚过于严厉训练对象会完全地避开这种情况。
3.训练对象必须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得到奖励,以便影响她的行为。
4.在对符合意愿的行为进行奖励或对不符合意愿的行为进行惩罚时,必须总是保持很好的一致性。
5.在教导孩子做出复杂的行为时,奖励和惩罚很少生效,除非使用非常复杂而耗时的“强化”方法。
6.它无法制造良好的学习习惯,无法让孩子诚实,善待其他孩子,或者作为一个家庭成员表现出合作精神。这些复杂的行为模式不是被教给孩子的,而是孩子在很多情况下通过他们自己的经验学到的,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反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前给小朋友做示范、苦口婆心跟他讲,但习惯不见很好改善。跟小朋友自己的改变动机不强不无关系。同时,强行安排孩子做某事情,曾经利用权力还弄得鸡飞狗跳,但习惯确实没见很好改善。可以尝试本书分清问题所有权、共同探讨问题解决方案的方法。

008.孩子的问题交给孩子,让小朋友自己出解决方案,父母提供建议完善。

准备工作包括如下三方面:
1.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当前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
2.非常明确地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和你一起寻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让他相信你真诚地希望找到一个“没有输家”的解决方案,这一点至关重要。
3.对开始的时间达成共识。选择一个孩子不忙、没有被占用或不需要去什么地方的时间。

具体寻求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发现和定义冲突。
这是最重要的步骤,因为这是定义父母和孩子需求的一个步骤。
1)明确地告诉孩子你有什么感受,你的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什么事情正在困扰着你。在这里,送出“我—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2)在对需求与解决方案进行分离时,“积极倾听”是最重要的技巧,“这对你有什么好处?”这类问题也是非常有帮助,以便明确了解孩子的需求。
3)然后阐述冲突或问题,以便让你和孩子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达成共识。
2.产生可能的备选解决方案。关键是要产生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1)先试着获取孩子的解决方案,稍后提供你的解决方案。
2)最重要的是,不要评判、评价或贬低孩子提出的任何解决方案。
3)尽量不要用任何方式表示任何一个解决方案是你无法接受的。
4)不断督促孩子提供备选的解决方案,直到他们已经没有更多的建议。
3.评估备选解决方案。
排除那些父母或孩子无法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把范围缩小到1-2个。
4.决定最好的可接受解决方案。
1)测试方案:多问孩子“这个解决方案现在可行吗?”“我们都对这个解决方案感到满意吗?”“你认为这个解决方案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吗?”
2)不要把一个决定看作不可改变的最终决定。你可以说“好吧,让我们来试试这个办法吧。”
3)对解决方案,进行书面记录,并目视化,便于汇总经验。
4)确保明确地了解每个人都同意执行这个决定:“好吧,这是我们同意做的。”
5.执行决定。大家对最后决策达成明确的一致意见,讨论执行的问题。
6.对解决方案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

反思:以前有好几次尝试开家庭会议,会议里也涵盖了:“大家发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步骤,但没有遵循“1事1议”的原则,很多事情混合在一起;同时,在流程上,没有参照上述流程,让孩子头脑风暴的来解决。这个值得后续持续使用。即:家庭会议+引导小朋友自己寻求解决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于行,不在于知;
晚上用用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年级不良习惯一大堆,读《P.E.T.父母效能训练》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