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棹头”or“掉头”:关乎周总理少作的解读兼与赵金九先生商榷 》

赵金九先生的论文梳理细致,引证恰当,脉络明晰,颇具说服力,我几乎已经认同赵先生的“大江歌罢棹头东”的论析,事实上我还可以为其提供一些笔迹上的线索:鲁迅先生有两首诗里有“棹”字,其中一首棹字的笔迹也确是省笔。不过,当我看到周总理的笔迹时,思忖再三,却很难得出与赵先生相同的结论。从总理手书的笔迹看,笔势上有明显的提笔,而非顿笔;从语义上,尽管棹确有船义,但古文中本身有船头、船尾的说法,没必要用“棹头”代“船头”(如有人知道古文中有“棹头”一词烦请相告);再次,梁启超先生的《去国行》“掉头不顾吾其东”可作旁证;联系当时留日风潮,这是比现在留日高出很多倍的出国潮(有文献显示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留日潮),联系梁实秋先生的回忆,“大江歌罢掉头东”比“棹头”可靠!吃瓜吃瓜.......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说“棹头”or“掉头”:关乎周总理少作的解读兼与赵金九先生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