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中国教师、50名英国学生,4周战胜英式教育,是奇迹还是必然?

近日,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引发了老师和家长们的广泛讨论。当大家都在羡慕别国教育理念、抨击我国教育方式的时候,我想起了在2015年,英国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这部纪录片讲述了5位中国顶级教师,到英国博航特中学任教,用为期一个月的中式教学,挑战英国本土教育的故事。

英国学生在国际竞争中,相对来说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而中国学生的学业成绩,平均领先英国同龄人三年以上。面对这一严峻的教育形势,伦敦大学与BBC联合开展了这项教学实验项目,旨在相互交流和借鉴教学方法,提高英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在一个月的教学实验结束后,将由第三方机构出题,检测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到底孰优孰劣。

对于中国老师们来说,在短短28天内,教导50名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13岁学生,用全新的方式学习和思考,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1周:纪律适应期

万事开头难。

尽管在来英国之前,老师们已经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在第一周里,维持课堂秩序却成了首要内容。

学生们上课交头接耳、打闹说笑,这在中国的课堂上,是明令禁止的,但在英国学生看来,这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中英教育理念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自此拉开了序幕。

老师在课堂上不停地强调纪律问题,然而学生们却并不买账。在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怂恿下,学生们的课堂纪律越来越差,有的学生甚至在上课期间公然用热水壶烧水泡茶,这种带有示威性质的故意捣乱,让中国老师们头疼不已。

无奈之下,中国老师们只好求助于博航特中学的校长和老师,但是,这也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学生们只在校长前来巡视时保持良好的纪律作风,而每当校长离开教师,他们依旧我行我素。

第2周:冲突爆发期

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们的冲突,在第二周达到顶峰。

在讲到儒家思想时老师说道,”在儒家思想的观念中,父母永远是对的。”

话还没说完,就遭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反对。

在老师讲到中国学生的使命是为了国家而努力奋斗时,学生当即提出异议:人应该做自己,人活着也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

当中国老师忍无可忍地说,英国学生的能力比中国学生差时,英国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一个名叫苏菲的女孩直接当着老师的面说,“你这样说太无礼了,不管是不是真的,都不能对孩子说这个,你太过分了!”

在中国,几乎没有学生敢去挑战老师的权威,因此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几位老师都显得很无助。

与此同时,教学工作似乎也已经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了。习惯了自我探索的英国学生很难适应中国教师快节奏的授课方式,而当他们跟不上老师思路时,他们很快便丧失了对课堂的兴趣,转而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愈演愈烈,叛逆的学生们为了反抗而反抗,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面对失控的学生和课堂,中国老师们的耐心也逐渐消耗殆尽,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自我怀疑当中。

第3周:气氛缓和期

“穷则思变”,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不给中国教育丢脸,中国老师们开始着手改变教学策略,试图通过全面的文化渗透,来改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让学生们充分了解中国文化,老师们可谓是用心良苦,他们教学生跳传统的中国扇子舞。

课间带领学生们做眼保健操。

和学生们一起包饺子,让他们体验传统的中国美食。

送给他们中国的传统玩具“九连环”。

老师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们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对老师们也没有那么排斥了。在此基础上,老师们还在班里举行了选举,选出了几位同学协助管理课堂秩序,并召开了家长会,想借由家长的力量,共同推动孩子们的进步。

家长会上,老师们的真诚和谦逊赢得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中国老师们的局面终于迎来了转机。

第4周:合作共赢期

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大部分学生似乎觉醒了,他们渐渐开始把心思投入到学习当中。与此同时,中国老师与比较淘气的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谈话,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鼓励的方法很快奏效,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证明自己的潜力。

这种昂扬的斗志一直持续到考试前夜。

4周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学生们迎来了第三方的教学成果检验。当最终成绩出炉时,中国教师们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们所教授的班级,成绩要高于采用英式教学方法的班级。

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样的结果当然是我们所喜闻乐见的。 在完全陌生的异国他乡,5个中国教师,面对50个叛逆的英国学生,能在1个月的时间里,普遍提高他们的成绩,这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但是,反观这1个月的教学过程,中式的教学方法就真的完美无缺吗?

首先,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必然是有一定优势的。

中式教育的优势

1.中式教育让学生更有集体主义精神

每个清晨,中国老师们都会带领班里的学生在操场升旗、做早操,这是博航特中学的学生们从来都没有过的体验。虽然有的同学也在嬉笑打闹,但大家一起做同一件事,能让班集体更有凝聚力,也更能激发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博航特中学的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对此大为赞赏,他表示,大家一起做早操的形式简直棒极了,他想让全校一千六百名学生,都在操场上做早操。学生们也十分喜爱做早操,纷纷称赞“早操点亮了一天的学习生活”。

2.中式教育下的学生更懂得尊师重道、敬畏知识

中国的学生们,从小就被教导尊师重道,他们为人谦逊有礼、不卑不亢,上课时课堂秩序井然,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英国的学生,他们虽然敢于质疑权威,但在课堂上大声说话、随意走动,显然缺乏对老师应有的尊重。

一名参与该实验的中国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学生成绩落后的根本原因所在——他们的态度有问题,他们没有意识到,学习不仅是权利,更是责任。

在这部纪录片在播出后,很多英国人开始反思他们在教育中存在的缺陷,有英国网友坦诚道,“我对学生们不尊重来访老师的行为感到非常恐惧,他们完全不关心和理解老师,反而认为粗鲁是理所应当……敢于提问和勇于犯错都是优秀的学习方法,但在课堂上用错误的行为打断他人的学习、质疑老师的权威,是这个实验的失败之处。”

3.中式教育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将来与其他国家的学生面临竞争时,我们的综合能力显然更强。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在学校教育中融入适当的对比和竞争,也是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竞争的重要机会。

英国QS最新公布的2019年全球高校就业竞争力排行榜显示,中国共有8所高校入围全球150强。在该榜单上,美国大学仍以绝对优势领先,但中国依然是表现最好的亚洲国家。

4.中式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斗志

有一句英语谚语是这样说的,Don't be afraid of pressure, because it can put the stone into diamonds,”不要害怕压力,因为它能把石头变成钻石。用我们的说法,就是“有压力才有动力。”在中国老师们的这次实验中,很多英国学生都感受到了中式教育所带来的压力,而他们也被压力激起了昂扬的斗志。

学习好的学生,在中式教育的影响下,成绩变得更好。

另一位学生也表示,她原以为班里的每个人都很懒,但在中式教育的压力下,大家都变得很努力,她对此而感到十分惊讶。

博航特中学的体育老师霍格说,学生们尽管不那么喜欢为了考试而训练,但他们都还是拼了命地想要通过每门考试,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有意义的,这就是中式教育带来的成效。

当然,中式教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真正完美的教育方式。

就像科学课老师杨君所说的这样,我们的教学方式确实有些死板,老师讲授、学生接受,有些学生适合这种教学方法,但有些学生也的确不适合,我们应该向英国学习,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来教学。

教授数学的邹连海老师也说到,希望中国的教育可以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和潜力。

在我看来,《中国老师来了》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部对比中英教育孰优孰劣的纪录片,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对我们教育现状的思考和总结。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看到了两种教育方式各自的优缺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优缺点,去改进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真正缺失的东西。比如,如何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如何让孩子永葆好奇之心,如何用语言正确引导孩子,如何跟孩子做朋友,等等。

《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说,“我们要有一个共识,就是未来从来不只有一个样子,”在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中,如何统筹兼顾孩子的能力和兴趣,或许是值得家长和老师们仔细思考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5名中国教师、50名英国学生,4周战胜英式教育,是奇迹还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