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结束了欧洲4国的旅游,回到德国的科隆,我们参观了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它始建于1248年,至1880年才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塔高157.3米,它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
据介绍,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考古发掘表明,在今天科隆大教堂高高耸立的地方,曾存在过一座罗马的神殿,围绕它的是富裕商人的豪宅。
教堂四壁窗户总面积达1 万多平方米,全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被称为法兰西火焰式,使教堂显得更为庄严。在阳光反射下,这些玻璃金光闪烁,绚丽多彩。是教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教堂顶上一共安置了12口钟。最早的是3.4吨重的三王钟,安装于1437年。之后是重达10吨的"Pretiosa"和4.3吨重的"Speciosa",分别于1448年和1449年安装。而教堂内目前最大的钟是圣彼得钟,重达24吨,直径3.22米,安装于1924年,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的精粹"。
科隆大教堂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万张大教堂的设计图纸,还有从东方去朝拜初生耶稣的"东方三圣王"的尸骨,被放在一个很大的金雕匣里,安放在圣坛上。这里还有最古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
地面图案美轮美奂。
爬上509级的阶梯登上教堂的钟塔,在那里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钟,并饱览莱茵河的水色与科隆瑰丽的市容。同时,自教堂完工后,科隆市政府即规定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
科隆大教堂建成仅160多年,由于长期受到工业废气和酸雨的污染、腐蚀,教堂双塔由原来的银白色变成了黑褐色。当地文物部门为恢复教堂原来的建筑风貌,用莱茵河的水给157米高的双塔"洗澡"。尽管不能恢复原来的光亮、明丽,但毕竟比原来清新了许多。后来科隆市议会决定保留双塔被污染了的黑褐色,以引起世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科隆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消除和减少污染,保护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
6月12日,我们的德国之旅即将结束,小泰送我们到法兰克福机场,并安排我们游览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正式全名为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以便与位于德国东部的奥得河畔法兰克福相区别。
据介绍,法兰克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元年前后,那时莱茵河和多瑙河是罗马帝国的北方边界,但两河并不相连,其间无险可守,因此罗马人修筑了连接两河的长城,连绵数百里,从法兰克福附近经过。于是人们在这里设置了驻军营地,这一带成为边境要塞。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军营几乎被人遗忘,直到8世纪才再度兴起。传说,一天拂晓,漫天大雾,查理大帝打了败仗,逃到美因河边,找不到向导,无法渡河。危急之中看见一只小鹿,朝水边走去,他注意到那只鹿涉水过了河,大军也随小鹿过河线路过了河,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这件事,查理大帝下令在当地建造一座城市,取名法兰克福,意思是法兰克人的渡口。公元794年法兰克福作为查理大帝的行都首次载入史册。此后法兰克福一直是德意志的重要政治舞台。
法兰克福是德国乃至欧洲工商业中心之一,在德国人口最多的50个大城市的经济活力排名中位居首位,德国最大的100家工业企业中有20家总部设在法兰克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73700欧元,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占83%,生产性行业占17%。
法兰克福是德国乃至欧洲的金融中心,欧洲银行总部和德国证券交易所都设在法兰克福。这里拥有400多家银行、770家保险公司,德意志联邦银行坐落在法兰克福市中心。这座联邦德国的中央银行犹如一根敏锐的中枢神经,影响着德国的整个经济。法兰克福的证券交易所是世界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之一,经营着德国85%的股票交易。法兰克福被称之为"美因河畔的曼哈顿"。
法兰克福拥有德国最大的航空枢纽、铁路枢纽。法兰克福国际机场(FRA)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机场和航空运输枢纽之一。这次回国时,法兰克福扩建后的新机场已经启用,我们亲身感受了国际航运枢纽的庞大。
会展经济发达。法兰克福是著名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每年至少有50多个重要展览在这里举行,是欧洲大陆最繁忙的展览场所。主要展会有国际汽车展、传统的图书展、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展等。
法兰克福还是德国的文化重镇。从16世纪开始,这里被指定为选举罗马皇帝和皇帝加冕的场所,从此获得了欧陆文化中心的地位。这里是世界文豪歌德的故乡,歌德的故居就在市中心。法兰克福有17个博物馆和许多的名胜古迹,古罗马人遗迹、棕榈树公园、黑宁格尔塔、尤斯蒂努斯教堂、古歌剧院等。
法兰克福大教堂是一座歌德式建筑。由罗马广场东侧穿过半木造市民住宅,可以看到法兰克福大教堂,是13至15世纪的哥德式建筑,是德国皇帝加冕的教堂,又称为“皇帝大教堂”。
我们从法兰克福火车站出来,天空就下起了小雨。即便如此,也没有挡住我们到罗马广场的步伐。
罗马广场位于法兰克福老城的中心,美因河铁桥以北,西侧为市政厅,东面200米外就是该市的发源地法兰克福大教堂。国立罗马博物馆建于1899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古典艺术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自1870年起在罗马发现的大多数古代遗物,以及更古老一些的重要收藏品。
市政厅有着人字形的屋顶,据说那是罗马帝国皇帝加冕的地方,虽然遭遇了百年战火的摧残,但是目前看来仍旧保存完好。
广场中间面向市政厅的是正义女神喷泉,女神一手持象征正义的天平,另一手持利剑象征法律的威严,女神雕像是1611年竖立在广场上的,原来是沙石做的,1887年换成铜像。中世纪罗马皇帝加冕的盛大宴会上,人们都到广场参加盛宴,此时,喷泉里喷出的不是水,而是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供大家分享畅饮。
罗马广场旁的圣尼古拉教堂
我们踏上美因河铁桥
我们到德国串了14天的门,了解了有关情况,学到了许多知识,收获不小。
1、生态环境建设需要上下联动,科学管理。欧洲生态环境好,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科隆大教堂被工业废气和酸雨污染,经过治理环境有所改善。德国垃圾分类已实行多年,每个人都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德国人的厨房有一个大抽屉,里面放着3个带盖的垃圾筒,垃圾随时分类。我们在小泰家做客时,总是主动帮助收拾东西,但她先生几次提醒小泰不要让我们收拾,原因就是怕垃圾分类不对。这说明,垃圾分类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是必须做好的。大街上也都摆放着分类的大垃圾箱。在这个问题上,德国政府和个人是上下联动的,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政府提供必要的设施,制定制度,实行科学管理,个人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德国早在1904年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1972年,通过了首部《废物避免产生和废物管理法》,开始对垃圾进行环保有效的处理。这一法律实施后的明显效果是德国垃圾填埋场数量的锐减。与此同时,垃圾焚烧工厂、垃圾机械及生物预处理工厂等专门处理工业废物的工厂得到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实施了《物质封闭循环与废弃物管理法》,除了已经实现的金属、纺织物以及纸制品的回收外,其他可循环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在进行分类收集后重新进入经济循环。
德国将垃圾从收集源头上进行分类。垃圾分类非常细,分为纸、玻璃、有机垃圾、废旧电池、废旧油、塑料包装材料、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废旧电池、危险废物等。大件垃圾、废旧电器、危险废物等有专门的回收点,但对一些特殊的物质,如废旧轮胎,居民就必须付费,所有的企业或公司都要对自己产生的垃圾付费。实行闭合式循环管理系统,使整个垃圾处理的流程呈现出一个闭合的循环圈。德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垃圾处理产业体系,从业人员超过25万,涵盖工程师、工人、公务员等不同职业。每年的营业额高达500亿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1.5%。一些大学相继设立了垃圾处理方面的专业或课程,同时也提供针对垃圾处理专业人员的培训项目。通过实行垃圾分类,垃圾呈减少的趋势。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好学、守法、善于助人。德国人好学,我们几次乘火车都看到他们手捧一本厚厚的书在阅读。在日常接触中,他们也都把不断学习作为自己喜欢事情来做,从小就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做事认真,凡是有规定的都自觉遵守,从不马虎。对事呆板,待人热情。刚到卡鲁那天,她们都骑自行车到小泰家,我的车技比较差,加之十几年没有骑过自行车,不敢骑行,只能步行到小泰家。小泰写好了地址,大体的方位我也有印象,但到了十字路口就犹豫了,我无论找男士还是女士问路,都能清楚地告诉我走那条路更好,使我顺利到达小泰家。去海德堡问路得到的帮助就更典型了。这就是文明程度的差异吧。我们搞精神文明建设,也应该从学习抓起,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增强理想信念,增进人们内在的文化素养,这样全社会文明程度才能普遍、持久地提高。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前旅游都是跟团游,有导游和领队,即使与外国人沟通也说不了太多的话。这次我们是自由行,许多事情需要我们自己去沟通,尝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滋味。我的外语水平有限,有时候表达不全面,有时候又不自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好在还没有不懂装懂。再有就是准备工作不足,对德国火车、巴士等交通工具,事先了解得不够,遇到了一些问题,真是应了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今后还得好好学习外语,做好攻略是必要的,争取几年后能够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