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才子们 1——短暂的相聚

公元670年,冬,夜已深。
成都城北的一个小酒馆里,坐着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虽是酒馆,却没有酒。这一年,天下大旱,四十多个州受到影响,庄稼没有收成;到八月,灾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以至于朝廷“以谷贵禁酒”,不允许再酿酒了。到了十月,别说是酒,很多人饭都吃不上了。

四人各自喝着茶,许久,其中一个男人开口吟道:

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
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凋。
戏凫分断岸,归骑别高标。
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

这个人叫卢照邻,这首《还京赠别》是送给他身边的这个女人,史书上只记录她是成都一个姓郭的农民的闺女,称呼她为郭氏,而不知道真实名字。

这一年,卢照邻36岁,刚从新都县尉的任上退下来;他计划下个月先回洛阳,然后回到家乡,征得父母同意后,再回来迎娶郭姑娘。

“虽然此去万里,但我们的爱情不会凋谢,我一定会回来的。”卢照邻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想的。郭姑娘非常相信眼前的这个男人,虽然即将分别,但并没有太多伤感;她的心里一定在憧憬着,她的英雄驾着七彩云朵来迎娶她的画面。

只是他们都不知道的是,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到时候,你们都要去喝我的喜酒啊。”卢照邻对另外两人说道。

坐在对面的少年好像没有听到他们的谈话,他手中端着茶,却并不喝,只是安静地看着窗外的夜色。

去年五月,他因为一篇文章惹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所在的王府。据说,当时李治看完文章后拍案而起,当场下令要抓他问罪,幸亏旁人求情,才改为逐出长安。至于李治为什么这么生气,后面再来解释。

长安不能留了,那去哪里呢?听说巴蜀好山好水好快活,那就去看看吧。于是,少年整理好行装,带着满怀的惆怅和不舍,向着成都的方向出发了。

他沿着旧时的蜀道,经普安、绵阳,到达了梓州。九月九日重阳节,恰逢梓州当地官员邵大震邀请当地名流、才子们在玄武山登高赋诗。他站在山顶,放眼瞭望长安的方向,思乡的情绪涌上心头,率先写下一首《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原来同是客居异乡的游子啊,我敬你一杯。”席中一人说道。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请问这位大哥如何称呼?”少年问。
“卢照邻,字升之。”
“小弟王勃,字子安。”
“小兄弟到四川来干嘛的?”
“工作不顺,来散散心。”
“既然如此,我带你四处转转吧。”
“多谢!”

在后来的日子里,王勃跟着这位比自己年长16岁的大哥,游历了汉州、益州、梓州各地,留下了许多作品。“城邑千仞、峰峦回绝”的美景,也让他的心情逐渐明朗起来,再一次感到人生是如此精彩。

如今,他已经在蜀地游历了快两年了,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也送别了很多老朋友。记得刚启程的那段时间,面对着雄伟的剑阁山,和漫长而曲折的蜀道,曾经不停地在心里问自己,“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

而今天,眼前这位帮助自己重振精神的知己也即将离开;“我也该回去了吧。”王勃心里想着:

霜华净天末,雾色笼江际。
客子常畏人,何为久留滞?

“你不用着急回去吧,还可以多待一阵。”卢照邻说。
“明年马上又要举行会考了,我想再试试。”王勃转过头来,眼神里透着锐气,这一刻,他感觉两年前那个叱咤京城的少年又回来了。
“那就祝你成功。”
真正的知己,不需要太多言语;一个眼神,便能体会,一个动作,便有默契。

“当官有什么意思,不如跟我一起征战沙场,建功立业。”说话的是一位长者,虽然年过半百,但看上去却与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一样,一点也不显老态。他就是骆宾王。

这一年的三月,51岁的骆宾王刚刚失业,因为一个史学家都不知道的原因被罢免了东台详正学士的职务;想着家里的老婆孩子马上就要吃不上饭了,来不及忧伤的骆宾王在城里四处打听工作机会边境战事。四月,吐蕃大举入侵,占领了西域一带的大片领土;朝廷派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十万兵平乱。于是骆宾王赶紧给吏部写信,请求从军;大概是得益于他在京城的名气,朝廷很快就批准了。既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建功报国,七月初,骆宾王就这样奔赴前线了。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然而,等他马不停蹄地赶到前线,却发现仗已经打完了。史书记载,由于副总管郭待封不听指挥,吐蕃军兵力又三倍于唐军,导致唐军很快大败,八月就撤兵了。无仗可打,骆宾王便在周边地区四处游历,体验军旅生活的同时,也欣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创作灵感。“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最终成为了他后半生的宿命。

“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当官也是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一条途径啊。”王勃说。
“现在朝廷奸臣当道,阿谀奉承之风盛行,官怕是没那么好当的……”骆宾王想起了自己的遭遇。
王勃打断了他:“虽然如此,但还是有一些正直又有水平的好官的。再说了,正因为奸臣当道,我们才更应该努力上进,步入庙堂高位,以清君侧啊。你们说是吧?”

骆宾王没有回答,只是微笑着看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这样的才气和傲气,像极了曾经的自己,让他想起了45年前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下一节:咏鹅少年的失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朝的才子们 1——短暂的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