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兄点评《走向共和》| 魔鬼在细节

以人以史为镜,提升人文素质

欢迎走进今天的大师兄点评《走向共和》

第三讲——官督商办汉阳厂(二)

魔鬼在细节

影片的开篇便是穆里逊针对汉阳铁厂所著的文章,当时的泰晤士报,就像我们今天的新闻联播一样,是世界级的信息传播平台。而穆里逊的文章一出马上就传到了汉阳。反观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很多优秀的古文流传于世,但真正把语言艺术极致表现的文章,穆里逊的文章算其中之一,所以我们可以好好解读一下这篇文章,以及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显得尤为重要。

原文如下:"这位总督以惊人的勇气,建立起了这座远东最大的企业,但却反犯下了更惊人的错误。一个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这位总督以中国地大物博之理由,拒绝预先化验铁矿石,结果购买的高炉不能排除铁矿中的磷质,炼出来的铁极易折断。虽然中国目前有好几条铁路正在动工修建,但没有人敢要汉阳铁厂生产的铁轨。这位总督曾有一句名言:要将工厂建立在我们看得见烟囱冒烟的地方。结果,错误的选址导致了煤炭和铁矿石都要长途运来,费用昂贵成本大大提高,于是便出现了今天这样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局面。如果这位总督不放弃对铁厂的愚蠢控制,那么他将不得不放弃朝廷对他的信任,和他足以与北洋大臣李鸿章相匹配的显赫政声。"

首先这篇文章指出,汉阳铁厂正处于危机时刻。这个当时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的铁厂,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问题又在于谁呢?就是他的创始人张之洞,南洋总督,那他的问题在哪里呢?中间有很多细节值得品味,在这里我们举例说明几点:

第一,不做调查。张之洞当时选址的想法是为了严控,按照他当时的说法是,把铁厂建在我们看得到的地方,就像能够自己把握掌控的地方;同时造成的问题就是运输成本高居不下。

第二,技术落后。张之洞当时做的采取的技术是一种极度落后的技术,就像二战结束时,日本在拼命研究超级大炮像吉野舰这种,美国已经出现航空母舰等等诸如此类。也就是说,当我们还在从平面到陆地,再到海面上认为是一次进步时,美国已经占据了绝对的制空权,所以这是完全不同的。

而穆里逊在文章中说得很清楚。如果张之洞不能放弃对铁厂的愚蠢控制,那么也意味着他放弃朝廷对他的信任,甚至要放弃这么多年来,他所付出和李鸿章一样多得到的声明威望。

而此时的张之洞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了压力,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他身边的这个人,是近代史上是我们不得不佩服的一个人——辜鸿铭:熟悉十三国外语,晚清亡后依然带着辫子,当别人觉得他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时,他却依旧云淡风轻笑看人生。

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张之洞问辜鸿铭:

"你不是跟穆里逊是好朋友吗?你有没有办法让他重新写篇文章?"

辜鸿铭则指出:

洋记者有操守,他们强调精神独立,新闻自由。但是如果大人要我前去,我可以考虑去谈一下。”

我们会发现张之洞这个时候非常洒脱:“明知试之无益,又何必自取其辱呢?”

但是辜鸿铭这里面有句话说得很清楚:“穆里逊的文章要胜过十本弹劾奏折”,也就是说一篇好文章能够带来千金万银,他秉承的一个原则是道心惟微。

想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要记住魔鬼在细节。你必须了解行业、了解企业、以及了解人心。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理解透彻,那无非是一些锦绣文章堆砌,历史上最著名的乾隆大帝据说写了十万篇文章,流传于世的竟只有一篇。

言归正传,此时张之洞说:汉阳铁厂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朝廷的银子了。可是,他真的能等到朝廷的拨款吗?汉阳铁厂又将如何度过此次危机呢?

你准备为人生付出多大的努力?

此时,汉阳铁厂赵凤昌赶了回来,带来了不是最后的希望而是最后的绝望,带来了朝廷拒绝拨款的消息。同时更重要的是,告知了再也不会拨款的原因:因为汉阳铁厂每个月的亏损高达八九万,就像一个企业每个月亏损八九亿,投资收益极低。而张之洞听到消息时差点晕厥,因为汉阳铁厂的最后一线生机也被掐断。

此时汤生也就是辜鸿铭说道:“大人作为湖北总督,办实业、兴文教、整军经武,两湖气象极一时之盛。”从辜鸿铭的一席肺腑之言中,我们可以知晓无论如何,哪怕汉阳铁厂失败了,起码张之洞是付出了努力的。

张之洞说:“我之所以这么伤心,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实业,中国的实业兴国如何去做,我这一头的白发,有一半是为了汉阳铁铲而白。”这也恰恰是《岳阳楼记》所提到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士大夫的精神。所以人生要努力,你准备付出多大的努力呢?

赵凤昌指出也不是到了绝境,醇亲王带来了四个字——官督商办。

但是张之洞认为这样是行不通的,为什么?第一,没本;第二,利很小且保守自顾,所以既无财力,又无魄力,难以实现官督商办。

赵凤昌继续说到:“那如果有一个人既有财力又有魄力呢,这个人半官半商怎么样呢?”

张之洞一听就明白赵凤昌所指乃是盛宣怀,他闻言道:行不通。

为什么?张之洞说:”前不久我还弹劾他一本呢“,

赵凤昌继续说道:“可是醇亲王说,李中堂曾经对他言道汉阳铁厂的存亡,关系到国之气运,绝不能坐视不管。“

张之洞心中顿感五味杂陈,惭愧说道:“如此说来,我倒要惭愧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格局远远低于李鸿章。

那面对如此局面张之洞会如何做呢?

他又是否会接受醇亲王的建议?

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

让我们带着问题期待下一讲大师兄点评历史之《走向共和》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师兄点评《走向共和》| 魔鬼在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