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澔【442】万事都有次序,必须按次序取舍,不能哪头都占2021-10-05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华杉详解

孔子说,齐国如果能变革一步,就能成为鲁国;鲁国如果能变革一步,就是合乎先王之道的理想社会了。

当时齐强鲁弱。而且在孔子之前一百年,齐国还是春秋五霸齐桓公的时代,管仲为相,齐国大治。鲁国呢,公室衰弱,权臣用事,国力远不如齐国。但孔子仍认为鲁国比齐国好。为什么呢?孔子曾经说:“管仲之器小哉!”感叹管仲格局太小,因为管仲行的是霸道,不是王道,一心只要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称霸中原,而不致力于理想政治和理想社会的建设。

鲁国呢,虽然政治经济军事都不如齐国,但周公的遗风还在,民风仁厚,人们还能重礼教,崇信义。人们没那么富裕,但也还小康升平。所以孔子认为鲁国如果再更进一步,就能回到周公的理想社会,由小康升平,进入太平社会、大同社会。可是孔子没机会施展啊!

再说说齐鲁两国的历史,他们的血脉根源和政治遗产。

周武王灭纣,分封天下,姜子牙封在齐国,周公封在鲁国。周公因为还要留在朝中摄政,辅佐成王,所以没有到鲁国去,有儿子伯禽代替。

过了三年,姜太公,现在是齐太公了,来中央朝拜,周公问他:齐国治理怎么样?太公回答说:“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周公说:“太公之泽及五世。”

又过了两年,伯禽来朝,周公问他,鲁国治理如何?伯禽回答:“亲亲,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也。此王者之迹也。”周公说:“鲁之泽及十世。”

两人回答有什么区别呢?周公说姜太公的政治遗产能管五代人,而伯禽的可以管十代人。姜太公是“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这是一切以“功效”为准,就像我们说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伯禽呢,亲亲,先内后外,先仁后义。此王者之迹也。任何时候,先管自己家人,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大义灭亲,义再大,也没有仁爱大。

注意这里仁和义的次序。多少罪恶,假“国家民族大义”之名进行,姜太公就是行这样的大义富国强兵,碾碎几个作为成本代价的家庭,不在话下。

伯禽呢,先仁后义,仁爱第一,家庭第一,亲人第一,再大的义需要牺牲,牺牲自己的亲人你总不愿意吧。

有人要说了,我们可以既仁又义,仁义并行啊!

说话不负责任,因为一定是有次序,当二者冲突的时候,你到底放弃哪一个,这就是价值观。

都不放弃的事,不存在,你不能哪头都占。比如说:“我们绝不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前者我们可以理解为仁,后者理解为义。能不能做到呢?如果要绝不冤枉一个好人,唯一路径就是放过一些坏人,大多数国家的司法都是这样。反之,如果绝不放过一个坏人,就必须冤枉大量的好人,才能接近这个目标,而且也做不到。所以这句话的理论上就不成立。

“宁肯错杀一个,绝不放过一个。”所以这句话就非常客观,是实话。绝不放过一个坏人的方法,就是做好准备,错杀一千个好人。这就是先义后仁。

你会发现他实际也不仁。

仁义有次序,要先仁后义,不要先义后仁。

刘澔觉

有多少时候是打着仁义的旗子,行自己的私心呀。要先仁后义。真能做到以仁行事的没几个,总是先义,先讲究功效如何。而非真的在乎仁。

上学的时候非常讲义气,重情重义的一帮兄弟在一起,兄弟比父母的关系还要好,觉得兄弟无比重要。义,一小部分人的仁,一部分人的利益功效。

后来重新认识了,父母才是你一切的后盾,纵然有万般不是,他们总是能给予你仁爱。当然不是不让你吃亏,是你能感觉到他们对你的那份东西不一样。

什么样的人能做到大义灭亲,大义灭亲有什么值得歌颂的和传承的。自己家人都不爱,都能灭,有什么不能灭的。先义后仁就是假象了。说出来好听,好看。

仁者爱人。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仁者太少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澔【442】万事都有次序,必须按次序取舍,不能哪头都占202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