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正好边整理资料边加工成一篇文章了。
我的百度网盘里,囤了各种各样的资料,有在公众号上领取的各类电子书籍,有在社区下载的据说一生必看的电影,有那种传说中只要掌握了,工资能从3000直接飙升到30000的必备技能软件的...
下载、收藏的这些资料的时候,仿佛自己是只勤劳的小蜜蜂。然而,下载完了,它们便静静的躺在我的网盘里,盼着主人哪天能想起来。
碎片化阅读时代
细细想来,收集资料的习惯固然好,可惜经常只是存而不阅,殊不知自己只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有很多人问,读了那么多书,都忘掉了,那么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没错,很多人喜欢阅读,但对于知识只是匆匆一览,更不用说在信息如此爆炸,普遍利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看东西更容易走马观花。这样一来,即使读完一本书,也会觉得收获不多。
这种现象很常见,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面对如此多信息的时候,做的都是最浅层的加工,从来没有从深处去审视过所阅读的内容。换句话说,很多人看书,真的只是看书,字面上写的是什么,他们就认为是什么,并不会对文章内容,作者想要表达的隐藏的信息做深层的思考与解码。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信息进行思考和解码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因人而异的。比如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晴雯撕扇那一场,有人认为晴雯是真性情,撕扇子时的表情惟妙惟肖,可爱极了;也有人认为,晴雯仗着自己是地位高的大丫头,冲着主子宝玉发脾气是不符合身份的,况且她还去撕别的丫头的扇子,什么真性情,倒不如说是自私的表现。
每个人关心的都不一样
是的,同一部电视剧,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意味。虽说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码,因各人视角不同而千差万别,但也不是没有基本规律可循。比如,一个会说“代表月亮消灭你”的美少女战士玩具,在不同人眼里就会有不同的解读:
1.在孩子眼里,他们关心“美少女战士”说了什么,就是说,孩子们关心的是最直接的信息。
2. 在家长的眼里,他们关心这个“美少女战士”是什么东西,甚至会对这个玩具的教育性、娱乐性等方面进行评判。
3. 在玩具工程师眼里,他们关心的是这个玩具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用了哪些材料。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实现。
不妨试试换种思考方式
换个角度想想,我们平时处理各种问题和信息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只关心最表面最直接的信息,几乎很少去思考一个问题或者知识点的价值和意义,更不用说去思考它的架构及如何实现的了。
因此,当我们想对问题或知识点进行深层加工的时候,不妨试试下面这三个步骤呀~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样的感受?(问题或知识点本身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 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进行深一层的思考)
3. 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问题进行更深层的挖掘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