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祭祖记

        鸡泽  赵建兵

  大年三十儿除夕日,按我们当地的风俗,午饭后要上坟祭祖。于是上午在城里贴好对联、吃过饺子后,我便带上香萡、鞭炮等祭品,与儿子、孙女驱车三十余里回到老家,与家族的侄子、孙子们到祖坟拜祭,并念念有词儿地邀请已逝的先辈们回家过年。祭祀完毕后,侄子给我说:叔叔,百年之后,我们都要在这儿入土为安呀,我说:那是自然,叶落归根嘛!

  说到“根”,我忽然想到今天应该到村中间的宗祠看看,祭拜一下列祖列宗,明天大年初一人就太多啦!

  刚进宗祠,正当我们仔细观看整饰一新的祠堂时,我们的老家长赵保书(鸡泽县象棋高手,曾多年在县老礼堂与玉光普合带徒弟)跟了进来。按家族辈分,我叫他叔,我问他:“老叔叔,今年多大年纪啦?”他说:“过了年就六十八啦,我们这辈儿就剩我和老国(赵国贤)了,下面就轮到你们这一辈啦”。他接着说,这两年,多亏了你老山哥(赵柱山,我堂哥)和其他几位热心理事的辛勤付出,才有了咱赵氏祠堂今天的模样儿。

        他还说,明天咱全村的男人都会来这里给祖宗嗑头拜年,到上午十点多,从咱村迁出去的赵家后人们,也会成群结队过来,届时,祠堂内会人山人海,挤攘不动。

  说到我们南砚池赵家的来源,很多人认为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来的,其实不然。

        据家谱记载,我们本是召伯的后代,祖辈原居住在顺天府遵化州石门驿,即现在唐山遵化的石门镇。元末时,我们的高祖在朝为官,被奸臣陷害,诰命弓氏抱着婴儿逃奔避难。追兵将至,弓氏惊慌失措,幸亏遇到路边一个背柴草的老妪,便与她换了衣服,把婴儿裹在柴草中抱着往前走,骗过了追兵。后来逃奔到距鸡泽城三十多里的西砚池村,借住在一户姓刘的家中。为避免招惹麻烦,便将男孩的姓由“召”改为“赵”,起名叫赵继先,意思就是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我们的始祖赵继先长大后,刘家人见他相貌端庄,步履稳健,不嫌弃赵家贫穷,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于他为妻。婚后他们共养育了四个儿子,分别取名叫赵缙、赵端、赵宽、赵海。长子赵缙婚后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赵凤、赵麟、赵祯;次子赵端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取名赵祥、赵道显、赵明;三子赵宽生一子取名赵真;四子赵海生四子,取名赵福、赵孜、赵贵、赵琪。

  我们赵家的后人,象蒲公英的种子一样,由于种种原因,先后迁往孙堡营、南段庄、范村、东双塔、东申底等地,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从祠堂内张贴的文字介绍中看,召伯名叫姬奭,西周宗室、大臣,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是一位以德治天下、关心黎民疾苦、受人爱戴的政治家。

  祭拜结束后,我出祠堂东门,正要抬脚上车,老家长赵保书拉住我说:“别急着走,竹林在祠堂南边”。他说的竹林指赵竹林,我的小学恩师,现在负责我们赵家家谱的续写和保管工作。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见赵老师正和六七个老人坐一块晒太阳、聊天,我马上走过去握住他的手,向他问好,向他拜年。并给他谈到:范村的赵金海(原河北电台驻邯郸记者站站长)曾与我说过想看看咱纸质的家谱时,赵老师爽快地说:看吧,我经常在家,他啥时来啥时看。我向他表示感谢、与其他老人们打完招呼后告辞返程。

  回家后我百度“诗经《甘棠》召伯”,看到有的答复说“召伯”指的是姬虎,周宣王的伯爵,封地在召,也有人答复说“召伯”就是周文王的庶子姬奭,周初著名的政治家。不知究竟哪个正确?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乡祭祖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