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常见悖论

你们肯定遇到过这种尴尬的对话。

老板说:你们不要像挤牙膏一样,每次都是我催一下,你们做一点事情。

员工说:你到底要我们做什么呢?你要我做的我们都做了。

老板说:我要的是你们再积极一点,主动一点,把公司的事当自己的事,优秀的员工要学会自己找事情做!

因为不管你做什么,只要是别人要求你做的,就可以被解释为“我要你做,你才这么做”,就不可能是自发的了。

可以说,把“内源性”和“要求”放在一起,是一个悖论。

你不可能要求一个人主动。你要他主动,他答应了,那他还是被动的。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价值观横行的时代:

你只要听的话,每时每刻都能听到外界的要求: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能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国家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你所在的企业、单位、学校的要求,你身边人的要求,每天看的书籍文章公众号的要求……当然最重要,影响也最深远的,是来自父母的要求。

这些要求我们不会全都听从,有的说法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我们必须有选择性地去尝试,比如所有的人都要求我们努力工作,但是我不一定真的能做到。可能我尝试了这份工作,发现无论如何都没法那么努力。

那我就知道,我做不到。

反过来说,如果运气不错,我尝试了这份工作,从工作里获得了乐趣,我就会越做越有干劲,这说明我有内源性的动机。

从外人的角度来看,好像是“他们要我努力工作,我才努力工作”。

但是你心里知道,不是这么简单。不是别人要我做什么,我就真的能做到什么。我做的每一件事,永远包含我自己的“选择”。

这就回到我们一开始讲的东西:“授权”。

做任何一件事,都包含了外源性和内源性的两部分动力。

有人希望我做这件事,这是容易看到的动力;我自己授权做这件事,这是相对比较隐蔽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乖乖做了,都可以说是我们“自发”的。

但是我们不太承认这一点。

我们更愿意说:“我们做这件事,是为了你。”为了让你高兴,为了让你满意,为了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们对父母会这样说,父母对我们也会这样说。大家经常用外源性的说法解释一个人的行为,回过头来又说:“你应该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你怎么没有自己的想法?”这让人怎么回答呢?

这个悖论的本质,其实就是把别人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混为一谈。

相对来说,中国人更有可能遇到这种混淆,因为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很提倡这种舍己为人的文化。

你换个角度解释你的行为,看看那里面有多少自发,主动,内源的动机。把别人的想法放到一边,别人是让你做这件事,但是你做得这么爽,或者这么不爽,这里面的困难、挑战、乐趣,都是自己的经验。

看到这些,我们就可以从上面的悖论里面跳出来。

                            自李松蔚《人际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常见悖论)